经过一晚的休息,旅行的疲惫已悄然褪去。惬意的凉风和随时而来的细雨让大家忘记了这是英国“最热”的夏季。早餐时匆匆浏览了国内新闻,看到国内各地正在备战高温酷暑,越发让人觉得英国的夏季真是气候宜人,让人羡慕。新的一周开始,我们精神抖擞,背起书包,带着好心情,开始了全新的学习了。
课堂艺术
今天我们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了Mabel Tylercote教学楼集合,今天的课程比较特别,Richard、Peter和Claire三位老师教师将我们和俄罗斯的学生分成了三个课堂,轮流授课,主题有习语(idioms),句法(syntax)以及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ter老师是第一次给我们上课。上课的时候他把第一次给我们做的测试题发了下来,让大家意外的是上面有他细致的批注,尤其是作文,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个句子他都仔细地阅读过。在老师与大家就测试卷中的疑问进行解答的时候,给大家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好朋友跟我们一起探讨,没有一丝压力,反而还觉得紧张的课堂正变得越来越轻松,就好似一场好友间的闲聊。

Peter老师给我们讲课
Claire安排我们跟俄罗斯的学生相互介绍我们即将进行的短片制作(film)的idea的介绍,这是我们第二次与俄罗斯的学生一起上课并且交流。记得第一次与俄罗斯的同学们一起上课的时候还有些生疏,大家都有点拘谨,但这次一起交流的俄罗斯同学似乎已是“老朋友”,大家就共同感兴趣的曼联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知不觉足球就成为了我们之间交流的纽带,这样和谐融洽的气氛,也许这就是足球这种共同的兴趣的力量吧。

Claire老师给我们讲解要交流的要点
建筑艺术
下午,我们随着泰国籍的学生助管Piya参观了雄伟的、极具艺术气息的John Ryland’s Library。John Ryland’s Library有着将近200年的历史,里面收藏着许多历史悠久的非常珍贵的书籍,走在这一片片古老的书海中,就好似在西方人类历史300多年的智慧中自由畅游一般,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不仅如此,John Ryland’s Library还以其古老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闻名于英国。高耸的尖塔、尖形的拱门、精致的浮雕、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无处不体现着建造者别具匠心。抚摸着这一块块古老的坎伯兰沙石,感觉似乎又回到了2世纪前的英格兰,仿佛还能看见还在进行着工业革命的曼彻斯特的绅士和淑女们在这一本又一本经典的著作中寻求着真理的认真的模样。

John Ryland's Library外景(侧面)

John Ryland's Library内景
John Ryland's Library古老的藏书
图书馆现在还是对市民们免费开放,还可以看见图书馆中有着三两成群的年轻人坐在一起阅读学习。我想能坐在这样既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如此美丽庄严的地方看书应该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吧,曼彻斯特的市民是值得羡慕的,他们有那么保存完好、弥足珍贵的历史读物,而且政府也毫不吝啬地将其对所有市民开放,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去体会文物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或许正是由于此,曼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房子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人们对历史的保留和尊重让这座城市显得极有历史厚重感,由此想到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不足,借此呼吁不要再让为数不多的现存文物、古建筑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利益的追求而消失殆尽……

在图书馆内学习的市民
绘画艺术
参观完John Ryland’s Library之后,跟随Piya来到了她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地方之一——Manchester Art Gallery。据Piya介绍这是她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因为离学校不远,所以一旦平时下课没事之后她都会过来转一转,看一看。她说,看着这些展品,似乎能切身体会到作者在绘制这些作品时的心情及娓娓道来的那些故事,然后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画廊里面有着许多珍贵的展品,其中许多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虽然平时在教科书中看到过许多照片上的油画,但这么近距离地观察历史如此悠久的油画这还是第一次。作为绘画艺术的外行人,我心里不得不佩服画家们的精巧构思和独到的色彩运用,与中国古代的水墨画不同的是,西方艺术家们似乎更注重写实以及细节的描绘。很难想象他们在5个世纪以前科技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已经将空间和透视的原理掌握得如此娴熟、准确。许多画的写实度和立体感甚至堪比现代的相片。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在这古老的建筑里妥善保存并熠熠生辉,说不定当许多个世纪过去之后另一个跟我一样的年轻人走过这一幅幅大师们的著作的时候,也会发出跟我一样的赞叹和感慨哩!

画廊中历史悠久的油画

画廊中众多艺术的瑰宝
戏剧欣赏
按照课程安排,今晚我们将有幸去曼城的剧院观看一部戏剧表演,大家期待不已。晚饭过后,我们便集合到了Royal Exchange Theater准备观赏戏剧Too Clever by Half。据了解,Royal Exchange Theater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曼彻斯特在当时的一个证券交易所,所以这里在曼彻斯特的市民心目中也是曼彻斯特曾经繁盛一时的标志。同时,这里也位于市中心附近。哪怕是今日,通过市中心熙熙攘攘的人群还可以想象出当时曼彻斯特皇家交易场的繁忙景象呢。
现在的Royal Exchange Theater里面布置着一个很特别的圆形剧台,圆形剧台由钢管搭建在剧院内,剧台四周被座位围起来,中间大概有一个直径为10米的剧台,剧台可以旋转,演员可以从各个方向入场,甚至包括屋顶。

我们在Royal Exchange Theater的圆形剧台的观众席上
今晚上演的戏剧Too Clever by Half是一部改编自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的小说的英语戏剧。这部戏剧主要讲了一个叫做Gloumov的帅气,有野心,善于花言巧语的骗子,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欺骗两个妇女的感情以期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以及一笔可观的财产,但却最终因为一本记录了这一切的真实情况的Gloumov的日记在最后关头被发现(偷走)进而谎言被揭穿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所有被骗者发现其实他们在生活中其实也常常扮演着欺骗者的身份并且假如没有了像Gloumov这样的骗子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变得不完整而最终他们后悔揭穿了Gloumov。

Too Clever by Half剧照
戏剧的英语语速对于我们来说极具挑战,在戏剧紧凑的对话下大家着实很难听懂每一句话。但幸亏上午的课堂上,老师就剧情已经给大家做了简单的铺垫,所以大家都全神贯注地仔细听着,尽全力地将大致的意思理解清楚。戏剧除了有惊奇的出场、绚丽的舞蹈、华美的服装、幽默的对话、紧凑的剧情外,演员还会与观众进行有趣的互动,整个场面相当有感染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丝毫不逊色于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所以,尽管没能全部听懂,但大家还是对剧情有了大致的理解,同时也为戏剧这项艺术所倾倒,不停地赞叹着演出的精彩绝伦。
戏剧结束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忙碌了一天,大家多少都有些疲惫,带着倦容我们乘上了回程的小火车。一路上大家还沉浸在那滑稽、精彩的剧情中,讨论着剧中人物的是与非。夜幕中的曼城,宁静、安详,大家对于这艺术体验的一天颇有感触: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在艺术上显得尤为凸显,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我们游走其间,才真切体会到这种差异给我们的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有人说“我们常常在另一种文化当中才能遇见真实的自己”,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