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令营开营的第二天,我们已经开始逐渐适应这里的环境和生活,每个人都在不不断调整自己,主动与人交流,积极融入美国当地社会和文化。
在去晨会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裹床单的学生。这才想起counselor昨天提到的“如果穿床单来晨会,会拿到糖果”。没想到真有学生这样做,而且数量非常多。整个助教团队也都用了这样的打扮。所有穿床单的学生一起上台合影,气氛非常欢乐。我们惊讶于营员们的创造力,以及表现自己的激情
马浩和穿床单的同学合影
今天也是第一次有“惩罚”的晨会。说它是惩罚可能不太合适,助教们将它定义为fun-nishment。用这种方式提醒营员遵守夏令营的各项规定。他们给忘带名牌的营员挂上写有名字的大纸牌,让他们挂上一整天;在忘记宵禁的营员手臂上画上红色的叉,让他们模仿空军,在进门出门之前要大声说“permission aboard”和“permission granted”。被惩罚的营员似乎挺享受这种“出风头”的惩罚方式。和我一组的Daniel在后来相互介绍的时候就拿着大牌子告诉大家“I’m Daniel”。营员们有时可能会break rules,但这种善意的惩罚不但不会伤害他们,反而能让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保证下次不会再犯。
今天上午和下午有两个很有特色的分组讨论活动,分别是Brackin教授主持的“Teaming”和Robinson教授主持的“Engineering Design”。“Teaming”告诉大家如何将一个团队分为leader、recorder、timer、encourager、gatekeeper、questioner等不同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同任务,大家在leader的带领下高效的完成具体任务:我们所在的大厅里能装下多少个篮球。“Engineering Design”是“Teaming”活动的进一步延续,要求在团队高效协作,每个人积极参与下,提出一个killer APP的idea,有点类似于头脑风暴。活动中每个组会有很多的奇思妙想,Robinson会引导大家按照逻辑进行分类,根据评价标准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最终小组讨论出最有价值、最有认同感的APP构想。最后,每个组派代表“兜售”自己的小组创意。
这些平时看起来随性而为、什么都不在乎的美国学生,做起事情来可是全心投入,一丝不苟,甚至有些较真。在“Teaming”活动中,为了估量大厅的容积,他们想尽不同办法去测量,有的甚至脱下鞋子作为测量工具。对于每个人不同甚至有些怪异的想法,互相认可和鼓励,没有任何讥讽和批评之声。即使失败也能乐观对待,何睿杰所在小组在第一项任务中得分很低,但是他们仍然想上台要一份prize for the last place。在他们眼里,参与就是成功。
美国教授对规则意识异常重视。每个活动都会有时间限制。在“Teaming”活动结束后,Brackin要求大家停笔停止讨论,但有个小组的recorder仍然动笔在纸上写了几笔,也许这对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Brackin仍然当场宣布取消他们的成绩。虽然有个学生辩解了几句,但最终大家都欣然接受。在“Enigneering Design”活动中,每个小组代表发言也有时间限制。有个组的代表发言超时,Robinson当即有些无情的打断了他,营员们也都没有任何怨言。
美国学生大多个性张扬,极富表现力。在“Enigneering Design”的小组发言中,每个发言代表都是侃侃而谈,绘声绘色,手舞足蹈。他们会用夸张的表情和言行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从而更好的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有个小组的发言代表甚至跳到椅子上演讲。这里的课堂,学生是主角,只要合情合理,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营员们就正式分到各个导师的项目组了。分组是在前期充分介绍导师项目组和研究领域情况的前提下,以营员的个人兴趣为主开展的,最大程度的确保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点出现。当然,夏令营对于未来几天可能出现变化的学生也将会允许他们二次选择,但会有时间限制。总之,一切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Mechanical Engineering项目组(何睿杰,陈鹏)
下午我们跟着Dr.Thom来到实验室Hall,实验室的使用环境很好,各个房间功能明确,各种机械使用设备很齐全,良好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意识和能力,学生们在使用过程中有较大自由度。Dr.Thom首先让大家在网上看实验室使用的相关安全注意事项,给每个人配了一副安全防护眼镜,你会发现,学校在学生安全这一点上做的很到位,一点也不含糊。
在强调完一些使用规则之后,Dr.Thom开始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project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不时传来同学们的笑声,可以看出学生们和教授之间的气氛很融洽,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大家接下来项目中所要做的事情。我和何睿杰作为observer,主要职责是在认真观察同学们做项目整个过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帮助Dr.Thom和同学们去做一些事情。我们两人也希望能一起集中精力,做成一个项目,留给rose-hulman的老师和学生们。
今天下午Python项目组已经开始授课了。Anderson教授首先让我们每个人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他提醒我们可以介绍自己特别的地方, 如果自己有编程经验的话也可以与大家分享,整个机房的气氛非常活跃。随后,Anderson教授开始向大家讲解python的基本知识和语法,他的讲解很注重实践,没有使用任何PPT,一边讲解一边现场编程,下面的学生也跟着一起敲代码。在讲解过程中,他不断提醒我们如果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打断他提问。
对比我在国内学习C语言课程的经历,一般是老师现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一段时间之后再去机房上机实践。相比之下,前者在实践中学习,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到两个细节。一是机房里的电脑并不是普通的PC机,而是Raspberry Pi(中文名为“树莓派”,是为学生计算机编程教育而设计,只有信用卡大小的卡片式电脑)。它的价格虽然不到300人民币,却有很强的可定制性,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DIY出各种好玩的作品。二是学习的python版本是3.X,在国内,我很少看到有关python3.X的学习,包括我在几个月前自学过的也是很大众的python2.7版本,所以他们现在学的都是最新的东西,可能更有意义。
Biomedical Engineering项目组(朱今巾、白鹏)
Catapult的几位教授总是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学科框架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们的指导老师professor Coppinger,在讲到biology和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区别时,一边用手比划着夸张的动作,一边用富有激情的声音解释:“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 biology of this high and engineering of this high”,让人一目了然。土木工程的教授在谈到“what kind of person makes a good engeineer”时特别谈到,与美国工程师相比,中国和印度工程师更擅长于数学。以此鼓励未来的美国工程师积极创新。这话虽是对中国工程师的褒奖,但或许也能从一个侧面给我们专注于技术的未来中国工程师一点启示。
下午,我和白鹏两人正式选定了Professor Peter Coppinger的Biomedical engineering group.由于学生和老师目前对我们缺乏了解,为了避免坐冷板凳,我和白鹏决定吸取中国古人的智慧,毛遂自荐地融入集体。我们临时做了一张List,列出我们已拥有的,在项目中能派上用场的技能和知识。随着Peter Coppinger的一句:“that is great!”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同时,他特别指出,我们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参与活动。“You can call me Peter”,Coppinger教授最后说道。
This is really an encouraging ending today!
Micro Controller项目组(马浩 黎琛)
我和马浩加入了宋健健老师的ECE组。宋老师在讲述完电学的基本知识后,大家开始做实验。实验室的设备十分齐全,摆放十分整洁。这个项目配有两个实验室老师,三个助教以及我和马浩两个观察员,共7个技术支持人员,对应项目组25个学生。学生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得到解答。相比较于国内的实验课,Rose-Hulman充足的师资保障确实对教学有显著的影响。

马浩在看营员做电路实验
课间,我们在宋老师的实验室外看到了3D打印机。这台机器免费对所有人开放。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就能将之变为现实。联想起前天有教授介绍rose-hulman的风洞对所有本科生开放,我们确实深刻感受到rose-hulman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3D打印成品
此外,美国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老师讲课过程中,时不时会有学生插话提问,有时还会就某个问题深入发问。他们总是积极地寻找问题和答案,永远精力充沛。这种积极的态度或许正是美国学生创新能力高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