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晨会,学生助教们都会对前一天违反规则的营员进行惩罚,宣布今后几天的活动安排。教授们也会分批上台与大家分享。今天,Thom教授用英文俳句的形式给我们提醒了要注意的事项。教授们署上日本风格的名字,内容十分搞怪,惹得大家捧腹大笑(Dr.Brackin写的俳句,署名是搞笑的She-ninja Brackin)。Brackin教授上台给大家讲了着装的注意事项,从职业装到休闲装,讲的非常细致,让我们感叹于美国人对礼仪和细节的重视。
今天除了project时间,还安排了几场教授的讲座,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这也是为了给营员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做铺垫。我和马浩参加了Robinson教授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讲座。Robinson对可持续发展、资源开采等相关定义做了介绍,并着重介绍了世界饮用水的现状。我原本以为讲座内容仅限于环境保护,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提到芝加哥市用开挖人工运河的方法解决污水问题,却意外引发生物入侵的问题。教授说,我们人类经常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忽视了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他由此强调工程师应该具备长远眼光和系统思维,不要为解决一时之患而埋下长远苦果。
他还举例说明,工程师不能眼中只有技术,还应该关注社会。有时候公共工程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拉斯维加斯的水资源匮乏,内华达州决定不顾当地民众抗议从州内另外一个地方抽水过去。当人们认为这是政客背后搞鬼时,实际上工程的拍板人就是一个工程师。联想到昨天Robinson教授说,现在的工程产品很少会涉及使用寿命结束后的维修和回收问题,由此造成了巨大浪费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好的工程师不仅要知识水平过硬,还应该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忙碌
经过几天的适应,大家已经过了初来美国的兴奋期,每天忙碌而紧张的夏令营生活让大家有些踹不过气来。每天早上负责早饭的同学六点半就要起床,其他队员七点半左右必须吃完早饭集合。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下午活动结束后,做晚饭、参加完夏令营晚间活动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开会、写日志……等所有事情搞定经常是凌晨。负责日志汇编的同学可能休息的更晚。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惫和懈怠。黄院长为此专门召集大家开会,强调了规则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不断给大家打气鼓励。
今天偶然遇到的一件事情让我们对参与夏令营活动,以及每天忙碌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在吃晚饭的时候,偶遇了同在Lakeside Hall居住的中国留学生庄若愚。他告诉我们自己在高中时候曾在谷歌上搜索国内外大学的资料。搜索过程中,就是因为看了我们启明学院前几届队员在Rose-Hulman的日志后才决定来这里念书。他的话顿时让我们感觉到写日志不再那么枯燥,我们每天忙碌的生活充满意义。庄同学通过我们的信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们的方向在哪儿呢?如果能通过我们的辛苦,换来HUST和RHIT两校更持久更深层的合作,换来两国人民彼此间更深入的了解,或许将是最好的回报!
今天各个项目组的工作主要是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找寻各自研究的方向。
Mirco Controller项目组(黎琛马浩)
我们所在项目组和我在启明学院智能机器人团队从事的事情比较相关。我在团队里也负责过新成员培养工作。所以,当我以一个观察员身份来看Rose-Hulman的学生培养,我很自然的讲两者进行比较。
这边的学生也许没有国内学生那么扎实的基础,但他们想法独特。不论知识基础是否具备,他们总在试图寻找方法去实现他们的想法。对于一个不知道电机、不知道电位器、不知道电压比较、不知道脉宽调制的学生而言,宋老师给他们讲解了使用舵机。事实上他们也的确让舵机很好的工作了,而且也大概知道了或许可以使用舵机完成他们想法。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学生竟然计划使用RFID让他的想法变得更加的炫酷,更难得的是他还在网上找到了中意的开源开发板,虽然他可能不知道RFID的原理,但是他却如何开始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着手去做。

宋老师为学生们讲解舵机的使用
美国学生会为自己的IDEA喝彩。有个学生和另外两个学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同伴组成队伍(规则要求组队必须3-4人)。他们都不愿放弃自己的想法,互相劝说对方放弃自己的想法加入自己团队。
今天的project时间,Anderson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解Python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大家用Python的图形库画图,从最简单的点、线,再到矩形、多边形还有简单的动画和人机交互。Anderson教授循序渐进,边演示边给大家布置一些简单练习。最后,Anderson教授让大家发挥想象,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画一个房子出来。这群美国学生非常有想象力,也很有激情。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的像一个大工厂,上面有三根大烟囱不断向外冒烟;也有看上去非常可爱的城堡。

一位美国学生的作品
Mechanical Engineering项目组(何睿杰,陈鹏)
今天我们在Dr.Thom 的能源实验室,见识了美国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他们似乎对流体力学、气体方程这些并不太了解,但是依旧能想出很好的idea。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先想出我们要做什么,然后利用手头的资源和掌握的知识对目标进行修正。教授也很乐意提供理论上、实验设备上的帮助。而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先去看手上有什么,再决定做什么。感觉像是被学过的知识所束缚了一样。
在上午的lecture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中,Thom教授鼓励大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微型的设备。并仔细地讲了微型设备的表面张力和散热性能。他直接用实验来告诉我们,物体体积越小,相对散热速率越快,表面张力的相对作用越明显。关于表面张力,Thom把液态的咖啡倒进试验用的小槽里,直接在自己头上翻转过来。咖啡撒了一点到他头上,但还是有一部分因为表面张力“挂住”了。学生们这时候就很活跃了,因为教授和他们的距离一下就缩短了,而且现象很有意思。
实验室里面有一个组是做风洞实验的,他们打算做一个气压计。Dr.Thom 给他们讲了不少流体力学的知识。甚至连流体压强产生的原理都讲了。在讲解过程中,他直接拿人来做比喻,而不是分子。用来做比喻的人就叫Brad,这样可能更容易接受。
其它有3-4个组在做霍尔效应电池。Peter所在的组非常活跃,每个成员都很开心,只是进度比较慢。他们首先做了一个管道,用胶枪对连接部分进行了固定。其实,这个实验并不需要固定管道形状,但他们设计的管道不是简单地四块直板粘起来,而是每个直板直接互相有卡扣。这样用胶枪固定后就不会变形。我觉得能想到这个解决方案非常不容易。
另外两个做霍尔效应的组都开始了在盐水中进行实验。尽管自己做的试验装置非常粗糙,但是已经够用了。他们得到的电压最高已经达到80mV左右。有一点要说的是,他们对霍尔效应的理论都没有任何掌握,也没有人去和他们讲洛伦兹力、左手定则这样的知识。但他们还是能很快的设计实验,并自己组装。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Biomedical Engineering项目组 (朱今巾、白鹏)
今天的任务主要是project 的设计阶段。Algae组在选择藻类的品系并预定、设计photo bioreactor、设计培养基的组分。他们利用Dr.Coppinger给的一些搜索关键词和网站去一一比较各个品系,并且从经费、受益等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选定。而反应器也不是利用现成的设备,而是通过资料搜索进行自主设计,先有草图,再做甄选。
crayfish 组则在学习使用测量心电图的软件,并且选择自己想要测试的制剂种类。其间他们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心电图细心观察,甚至把导联接到两个人身上观看效果;他们选择试剂很有意思,更多会利用维基百科,也会从一些专业网站上先找一个list,再去看哪些可以买到、FAD批准,最后选出4-5种跟Dr.Coppinger交流。
Dr.Coppinger指导学生时的耐心和鼓励也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一个一个组的去解决问题,不吝表扬,和学生平等交流探讨,以得到更好结果。例如,为了给Algae组准备材料,他带领大家跑上跑下很多趟去找养藻类的塑料袋。为给crayfish组协商试剂,邀请来化学组的Meclellim教授一同商讨。他今天在Olin Hall的关于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讲座也很有感染力,以自己的经历引入,从辣椒说起,最后讲到各种植物提取物的药用或毒性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也为实验组的准备进行了铺垫。
今天小组自我介绍时,很多营员都谈到了自己想选的专业,有的已经倾向于Biomedical Engineering ,或者表示出对Engineering很感兴趣。我很羡慕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就能通过catapult这种途径,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在实践中去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