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密苏里科技大学EMC实验室项目实习周记(5)

作者:向绍杰编辑:刘艳红发布:2016-08-21点击量:

再接再厉

公共篇

这一周过得十分地忙碌,大家对所做的项目理解更加深入,工作也十分认真努力,一周七天大多数时间都会待在实验室里做项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让我们收获良多。

本周,陪伴了我们一个多月的张岭学长前往加州进行半年实习,为此我们特意举办了“张岭告别篮球赛”,感谢张岭学长这一个月来对我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也祝愿学长在加州一切顺利。

周五晚上,Dr. Pommerenke邀请实习生到家里吃饭,小帕和家人亲自下厨,为我们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晚餐。

图1合照

晚餐后,我们参观了小帕在家中搭建的地下实验室,小帕非常高兴地向我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天线站台和其他精密仪器,并且和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个人篇

曾 晨(启明学院13级信息类数理提高班)

这周的工作比较轻松,只是对之前的工作进行了整合,做了一个matlab1的tool,这样之后对代码不太熟悉的同事使用起来也会比较方便,另外小帕从加拿大请了一个学姐作为visiting过来,专门处理音频信号的问题,因此,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轻松很多。

本周的第一部分工作室关于之前down sampling还有down mixing等方法的一种整合,由于之前在华科信号与系统课上,文老师要我们两三周就做个大实验,所以我对matlab的gui很熟,便很快便完成了任务,界面大概如下图所示。

图2 Gui界面

本周第二部分工作是关于信号处理,小帕在之前让我们试试声音信号,但是由于实验室以及我们对声音处理都不是那么了解,而小帕碰巧又在上个月底的emc会议上认识了中科院在渥太华大学的学姐。周三学姐到了,第二天发现小波去噪的方法便能很好的分辨出esd前后的信号。所以说,果然还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情比较好,而国外实验室在这方面比较国内而言好像还是有优势的,至少我在国内没见过这种。下图是本周信号处理方面工作结果的示意,关于小波去噪的实现。

图3滤波前后图示

最后一部分工作是关于测试,我们继续对相机和手机进行esd测试,并且我们根据设备特点重新设计了计划,也将上周的计划更深入的进行,当我得知这个项目已经历经将近一年,并且之后还会有很久,不禁思考,国外的项目果然是慢工出细活,感觉这样才是真正的科研。

宋皓升(材料学院13级功能材料专业)

本周过得匆忙而充实。

接着上星期的任务,我们通过已搭建好的测试设备对第一个例子进行了测试。通过用MATLAB处理数据并画出了图像。

图5第一次实验的数据图

通过分析一些比较异常的数据,我们发现可能是由于两个patch没有焊接完全导致的。重新焊接后,我门再次进行了同样的实验。

图6重新焊接的patch

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为了让数据更容易分辨,我将对照组、吸波材料在0-12cm、吸波材料在12-14cm的数据分别放在三幅图中。

图7对照组数据图

图8吸波材料在0-12cm

图9吸波材料在12-14cm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与CST模拟的结果类似,一块吸波材料的扫描并不能完美地分辨出两个激励源的位置。

周五,我找Dr.Victor谈了谈我自己对ESM的看法,在想能不能利用已知的激励源去影响未知激励源的场,通过检测加强点或减弱点可以判断两个未知源的位置关系。但是,我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用已知源去影响未知源的这个过程同样受到了超分辨率的限制,大写的尴尬……在交流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科研思维的不严密,逻辑不够清晰,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改善这些问题。

向绍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4级)

这一周非常的忙碌,前两天我对之前的ESD demonstrator的电路进行了很多次修正,每次修改也都感觉到自己经验的不足,像一些元件输出电压的匹配,芯片的电压保护,已经信号的输入和作用范围都没有考虑清楚,深深感到自己在学校里的学习太过于走马观花,缺少实际运用的意识。

下图是Transient Electric Probe,信号由Antenna Patterns输入到Differential-sigle ended Amplifier,加上电压偏置后送入ADCMP573比较器,同远程送入的threshold电压比较然后确定输出。

图10

下图是Optical Digital Approach,包含了远程的电压门槛值设置和reset功能,前一部分电路会用于Samsung Hexiwear智能手表的ESD检测,后一部分用于远程的threshold设置。

图11

目前正在进行电路板的PCB layout design,由于元件数目很多,感觉布线任务很艰巨,而且定制电路板从厂家寄到实验室还要花很长时间,能否在短时间设计出一块能用的PCB板子,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图12

周三晚上和Samsung公司的开会,我大致讲了一下ESD demonstrator的设计和原理以及对于前几周电流测试的数据处理。slides做的十分不专业,被小帕和学姐打回重新修改了很多次,不过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之前测试的数据少了一组,而且放电电量和峰值对应也都存在很大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下图是电流重建和测量电流的对比图。

图13

还有两周不到的时间我就要回国继续大三的课程,这个时候感觉相比前两周明显焦躁了不少,但是进度也并没有加快多少,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投到工作上,感觉时间太少,自己懂得东西也太少。希望接下来一点时间里能够加快进度,尽量完成自己手头的任务,不要留下什么遗憾。

刘远卓(启明学院13级种子班)

这周开始,调通了若干bug后,终于完成了VBA在CST软件里对同轴线的仿真的全部流程,除此之外也正式和翘磊学长开始进行实验板的而测量。

首先是对贴片天线板的测量。需要用信号分析仪与S参数网络分析仪同时对板子的输出信号进行测量。测量的探头有两种,一种的头部是针状的,用来测量电压;还有一种的头部是一个回环,用来测量场的大小。保证了两台仪器的测量结果都与理论值一致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实验。贴片天线板是二层板,天线间的耦合路径只是通过空气介质,用其他实验板对天线板上方进行阻隔就能看到测量幅度的减小。虽然看上去只是简单的验证,但从仪器的使用到测量的方法,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每天做实验基本要做到晚上11、12点才能暂告一段落。

图14贴片天线板

接下来进行的是IC测试板耦合信号的测量。需要两个探头,一个测量参考信号,一个测量实际信号,实际信号的幅值作为测量结果的幅值,两信号的相位差作为测量结果的相位。数据使用MATLAB进行处理。为了确保第二个探头的测量值不是噪声,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验证。首先是其峰值远大于噪声的幅值,其次,由于噪声信号是随机出现的,因此确保两次测量结果的相位差恒定即可。确定了中心点后,就可以设定扫场的范围,让扫描仪进行移动。

图15 IC测试板

对于X方向的结果比较好,幅值最大的部位恰好为输出端口处,但对于Y方向的结果却总是有偏差。经过了漫长的寻找,终于发现是探头倾斜,没有垂直于仪器,导致90度旋转后中心点产生了偏移。所以在测量Y方向的场时需要重新校准中心点。

但对于IC测试板,我们发现其耦合路径既不在板上方的空气也不在下方。分析原因得出,由于该测试板为四层板,板上有许多过孔和器件,容易形成谐振腔,导致板间耦合,这是很不利的。为了消除板间耦合,我们将板子的IC部分与天线部分切割开,再用铜箔和焊锡将其屏蔽。当然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理想的,由于这块板子还存在谐振频率偏移的问题,因此需要重新制作一版新的板子来进行测量。

图16实验场景

翘磊学长有个习惯,将第一次测量的结果默认为错的,接下来反复验证,不断发现问题,自己给自己“找茬”。RFI领域的研究现在才刚处于起步阶段,我想,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在这个领域里成为领路人。

孙泽(光电学院13级光电专业)

这已经是我们在EMC实验室实习的第五周了,自从上周老师们回来之后,我们的进度都明显加快了很多,对于自己的项目的理解也都更加深入。

这一周我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我再一次完善了coaxial cable ESD实验的setup。事实上从一开始做实验到现在,我的实验setup已经在小帕的指导下进行了多次修改,从最初的手握电线,到用泡沫隔离电线,再到现在用泡沫导轨严格控制电线与地之间的距离。在组装了泡沫导轨后,学长又发现当导轨与载体进行摩擦时,会再次产生电荷,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下一周我们应该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究。第二,我修改了上周末画的charge distribution drawing的图解。小帕非常认真,图里的一点点小错误都会明确地给我指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领悟到科学研究中准确的重要性。在我的报告中,原来经常出现estimated, cab be这样模棱两可的描述。但经过小帕一次次的提醒,对这方面我已经很注意了。第三,我开始用ADS进行传输线模型的仿真。这个部分进行地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传输线和地,target之间的寄生电容电感很复杂,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调试。

钟阳(光电学院13级光电专业)

星期五下午3:00,进入Conference Room (会议室)。我在Group Meeting on Friday (Prof. Fan的组会)上用了接近1个小时汇报了我前段时间的工作。会后,教授肯定了我的前期工作,也大致给我安排了未来两个月的任务。

图17.我的汇报ppt封面

下午6:15,我离开会议室匆匆坐上shuttle,和大家一同前往Prof. Pommerenke家参加Party,尤其惊讶于小帕家中的lab。

图18. Prof. Pommerenke家中的实验室

吃完饭后,和韩国人chouson,印度人jeet,还有法国来的实习生聊天。最后一直听小帕讲他在Georgia的故事,直到第二天1:09才回到Forum Drive。

其实,在周五下午3:00以前,我的工作重心在于使用PNA-X Network Analysis进行测试。

实验室仅有的一台支持10MHz~50GHz的网络分析仪终于维修完毕,于周一早上抵达Hypoint 4000。由于返厂维修期间堆积了大量等待测试的PCB板,因此这一周里围绕PNA的测试工作没有终止过。

图19.签收下久别重逢的PNA-X

在掌握了PNA基本操作方法和S参数的测试原理后,我也独自测试了一组Cisco的测试板。这一组Test Board(测试板)采用同样的工艺制造,理论上应该展现出一致的性能。但由于Surface Roughness(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条生产线制造出的PCB的测试参数也有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尤其体现在高频区间。考虑这样的“随机”扰动对仿真的精度是十分关键的,我的测试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为建立一个量化表面粗糙度影响S参数仿真结果的模型提供可靠的数据样本。另外,在得知我有数学建模的基础,并且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和美赛一等奖后,实验室的PhD也打算在让我处理一些推导公式和改进算法的工作。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这一周的测试工作:

(由于我专注于测试,此处省略PNA-X和Cisco’s Test Board的图片)

Cisco的这块测试板很大同时也设置了很多模块,包括Open, Thru, Line1, Line2, Line3, Line4以及DUT_48Ω,DUT_50Ω,DUT_52Ω。其中前六个模块仅仅用于校准,真正需要测量的仅仅是3个DUT中的1个。

测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包括PNA参数设置(Parameter Setup),校准(Calibration)和50Ω传输线参数的测试(measurement)

Ø Parameter Setup

测试实验从带上ESD(静电释放手环)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和示波器操作基本相同,按下Reset,在Measure选项中设置扫频范围为10MHz~50GHz,power选项中设置0dB,打开Average功能,设置factor=16,最后按下Calibration按钮,选择Port1和Port2,为2个端口都选择3.5mm female类型的连接头,再选择相应的校准算法。

Ø Calibration

完成上述设置之后,PNA自动执行Calibration的程序,根据提示依次测量port1, port2在连接open(开路)模块下的参数,port1-Thru-port2(-代表线路上连接),port1-Line1-port2, port1-Line2-port2, port1-Line3-port2,port1-Line4-port2的参数。其中四个Line模块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长度的不同。校准完毕后,在PNA中依照提示点选Finish.为了验证校准结果是否准确,可以再次将两个端口接至Thru(短路)两端,观察S21参数,若S21-f曲线近似为S21=0则表明校准无误,此时进行测量不会引入附加误差。

Ø Measurement

校准完毕后将两个port分别接至DUT_50 (ohm)两端,点击Measure之后存储这一组测量数据。其实还可以通过与以前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主要比较S-parameter),初步地定性分析本次测试结果是否可靠。

描述到目前为止,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测试一块板子并不复杂。如果这台网络分析仪是8GHz的,也许这是事实,但是到了50GHz的高频—— it is a different story!为了提高测试精度和数据可靠性,用于连接port1的连接头需要始终接与port1,port2的连接头也仅限与接port2,否则连接头之间的差异会成为校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误差。然而,每个连接头都是是需要通过两个螺钉固定在测试板的不同模块上的。于是,装、拆连接头就成了一项繁琐的工作。更关键的是,螺钉必须拧紧,否则任何空隙都可以等效成不稳定的附加电容,根据公式(1)造成在低频处特性阻抗的测量误差。当然,我也通过观察PNA显示屏上特性阻抗曲线在低频处的抖动情况,作为判断螺钉是否拧紧的标准之一。

http://www.linelayout.com/bbs/bbs/uploadfile/image/20121128111264516451.jpg

图20.传输线的RLCG等效模型

(1)

最后补充一个测试过程中的小故事:

刚开始测试不久,发现螺丝刀并不好用,找遍了实验室也没有更合适的。于是我想用游标卡尺量出螺钉的尺寸,再网上搜索这种螺钉的型号,买一个匹配的螺丝刀。在我上网查了螺钉的型号时,发现实验室年迈的管理员Kenny在走廊里。我便询问了他,于是他一只手接过螺钉,另一只手缓慢掏出随身带的折叠式放大镜,仔细观察了片刻告诉我It is Philips, blabla.之后带我去翻他的“百宝箱”,找出了我需要的螺丝刀。后来我会心一笑,要不是提前查了资料我甚至都可能听不懂他说了些啥。我发自内心地佩服Kenny的职业素养,也许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吧。对于工科生这种精神尤为宝贵,所以Kenny是我学习的榜样!

https://s-media-cache-ak0.pinimg.com/564x/6a/bf/e3/6abfe352625919ddf42ec238c9c3d50a.jpg

图21. Screw Types and Sizes(螺钉型号和尺寸)

浩维(启明学院13级自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

这一周的前两天,我先针对上一周在组会上学长提出来的意见,把自己做的工作做了一些改进,一是试着将频率分段,看看这样能不能将Microstrip在低频上不合理的结果变得正常,二是总结一下之前的问题,准备给CST联系一下,发一封邮件跟他们说明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这两天还跟着shaohui学长学了一下50G-VNA仪器的使用。这是一个精度与带宽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仪器,因此我在旁边观摩和学习学长做实验,并没有亲手实践,等下个星期项目的进度没有那么紧了,学长会让我来试试测量几块板子。锻炼一下动手能力。

图22 4层测试板

后两天,Denghan学长让我画了一个16层测试板,这是一个与我之前的模型相比,复杂的多的测试板,但是在一番摸索和向学长询问之后,也画出了这个模型。画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一个Resonance的问题,在频率为34G的时候,学长做的模型的TDR上会有一个inductance, 他们怀疑是由于模型上的via所造成的。因此他们叫我仿一个简单一点的模型,改变一下各种参数,找到造成这个Resonance的确切结构。

图23 16层测试板

最后一天,开组会的时候,我听了一下钟阳同学和其他学长学姐的组会报告。在学长学姐讲述问题的时候,Dr. Fan和其他PhD学生会针对他们的报告,提出各种问题或是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样是一个大家很好的交流一会。但是之后Dr. Fan和Chulsoon提出以后的组会要改变方法,不过这是以后在讨论的问题了。

周五的晚上,小帕邀请我们去他们家。来Rolla第一次醉倒在Dr. Pommerenke家,beer&wine混着喝真的很醉人,另外这两只Guinea pig(豚鼠)真的超级萌哈哈,小帕和他女儿rehal做的ribs,意面和沙拉也超级好吃。写一封票圈纪念一下。和两个法国实习生Boris&Eddy也交流甚欢,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小帕的中文真的很好,他居然谈到一夜情和KTV的“公主”的意思,还和我们讨论了中国的高考制度。我们经常觉得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但是小帕认为日本和荷兰的人口密度远大于中国,但是它们的学生有更好的综合考核方式而不仅仅是高考。这也许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party。We learn lots of things.谢谢小帕和他的家人的热情款待,也感谢大家的热情交流。另外chulsoon和geet也很随和,和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韩国和印度的饮食,教育。我们甚至还和chulsoon讨论了韩国的整容手术,了解了一下韩国男士对于整容手术的看法。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