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密苏里科技大学EMC实验室项目实习周记(第5周)

    作者:贺嘉贻编辑:孙经东发布:2013-09-03点击量:

    1 公共篇

    (由徐冰洁,赵碧瑶,贺嘉贻执笔)

    这周五是实验室一年一度的漂流活动,我们6人也都参加了这次的漂流活动。漂流路程有三十多英里,非常长,我们边漂边玩一共漂了5个多小时。实验室总共去了40多人,漂流过程中大家一起share食物和饮料,相互打水仗,玩得都非常尽兴。

    图一 Dr.Beetner在漂流开始前讲注意事项

    漂流的地点在与Rolla相邻城市salem市郊的一条小河,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坐一艘小艇。我们六人中孙经东,赵碧瑶和一个学姐坐一条船;杨帆,吴纯宇和贺嘉贻坐一条船;徐冰洁和另外两个学长坐一条船。漂流过程中由于大家互相打水仗,再加上划船技术不高,造成了多次翻船。其中杨帆,吴纯宇和贺嘉贻坐的船翻了两次,吴纯宇也在第一次翻船后坐到了张教授的船上,但是他即使坐上了张教授的船也没能避免第二次翻船。徐冰洁和两个学长驾驶的船也因为没有避开树枝而导致了翻船。倒是孙经东和赵碧瑶虽然频繁遭受来自其他船的攻击,但是却没有翻船,也算是最幸运的。大家都穿着救生衣,水也并不深,所以掉到水里也不会有问题。但是由于上周下了一场暴雨,气温有些低,水也比较冷,只要翻船落水了的人都被冻得够呛。

    漂流过程中张教授和小帕表现得非常活跃。张教授多次翻船掉到水里,但是他还是很高兴地和别人分享自己翻船的经验和感受。而小帕则是到处攻击别的船,但是他划船技术和游泳技术都非常高,只要有人落水他都会去帮忙。

    图二透过防水镜头的行驶景色

    另外这次漂流学长和Dr.Beetner都带了一只狗,分别是一只金毛狗和一只大黑狗,名字是Princess和Lena。Princess比较小,非常活泼,到处追着人赶,是一只讨所有人喜欢的狗狗,为了跟她玩,实验室的所有人都拿着吃的叫她名字,她当然乐呵乐呵地到处跑。Lena相比下大了很多,也安静了很多,她在漂流的途中充分展现了她训练有素的技能,在主人丢出去一根树枝,她会非常快地跑过去,如果树枝在水里,她也会毫不犹豫地跳下水,不管水有多冷,然后找到那根树枝,回到主人边。

    图三. Princess和学长的合照

    这一周也是MST开学的日子,放暑假的学生都陆续返校,大家都感觉校园里顿时有了人气。当然,开学也意味着实验室的工作会更加繁忙。

    2 个人篇

    2.1 孙经东——Huawei Heat sink/IC field transformation

    由于周五实验室集体去漂流,所以本周只工作了四天,但是这四天的工作量却远远超过了前面几周任意五天的总和。但是成果也是很丰厚的,经过本周的努力,在会议上华为的人没有再提出什么新的需求,我们的项目已经基本接近尾声。本周工作围绕另一块Starter Board测量,目的是测到低频下的电磁辐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转换。

    周一和周二我们完成了基本代码的编写,在上板子测试时,因为一些操作不规范,受到了Dr. Pommerenke的批评,实验室的仪器都是十分精密的,稍微的马虎都有可能造成对设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些小地方,例如在开发板电路上贴好Metal Tape防止灰尘掉落、使用Power Supply时一定要加Sensor反馈、电压上限要设置为稍稍高于工作电压、使用VNA等仪器必须带腕套等等,都是很容易做到的预防措施,但是却可以十分有效地避免潜在的危险。所以我们调整了Setup,又对设备进行了保护。回到公寓已经是半夜12点。

    周三是最为苦逼的一天,因为我们的测量工作正式开始了,测量主要分为近场和远场两部分。测量远场时要在每个频率点处,测量整块开发板各个方向的辐射,由于我们Setup比较大,没法放到有自动旋转功能的小Chamber中,我们只能在大Chamber里手动调整板子的角度和天线的位置,一个频率点的测量大概需要20分钟,而我们远场一共有15个频率点……近场的测量稍微轻松一点,我们使用Holder把Probe固定住,绕着Heat-sink等间距描了一圈,确定出22个点,然后在每个点都测量一遍所有的15个频率下的辐射,为了验证辐射稳定性,一个边要来回测两遍。当所有测量工作完成时,已经半夜2:30了,虽然包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又热又闷的Chamber中待这么长时间,身体还是感觉有些吃不消。不过好在我们拿到了宝贵的实验数据,算是相当有成果。

    经过周三苦逼的测量,周四我们的工作就幸福多了,主要是整理数据,完成报告,并且测到Cable的损耗和Heat-sink gap的高度等环境因素。测量Cable的损耗需要先校准,实验室一个校准件就一万美元,Dr. Pommerenke后来给我的一个放大器也是几万美元,面对如此金贵的仪器,我和小伙伴们再一次惊呆了。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下午我们完成所有任务后,我的导师Victor到我的位置问了我姓名的写法,并加在了给华为的报告上,而且要求我晚上参加华为的会议。他在晚上的会议中向赞助商介绍了我对项目的贡献,并且宣布我为项目的一员。Dr. Pommerenke也表示对这个项目很满意,华为方面也并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表明我们项目已经接近尾声,我也终于正式在这个实验室有了自己的小小的成果。

    2.2 吴纯宇——基于3D打印技术的信道模拟器

    这周试着用3D打印机打印了一些材料。我认为打印效果比较糟糕,小帕却认为取得了一定进步。可能是他想要安慰我吧,哈哈。小帕虽然平时比较严肃,但总会给大家打气,他最喜欢说的话就是:“we call it a success。”只要有进步,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成功。

    为什么我会觉得打印效果不好呢?因为本来打印的立方体应该是实心的,我打印出来的立方体里面都是洞啊。这样,立方体的介电常数就会变化。下图是我们的打印结果。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们还要努力克服这个问题,让打印的立方体变成实心的。可能会重新设计整个打印线路,另外trace间的距离也要设置的更小一点。在这里讲一讲怎么生成打印代码的吧。打印代码成为gcode,即generated code。Gcode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打印头的运动。那Gcode是怎么生成的呢?我们先用CST等软件画出打印模型的三维图形,再使用skeinforge软件将三维图形划分为一层一层的,我们可以设置层的厚度。再来设置每一层打印头的具体移动路线。Skeinforge还是一款开源软件呢!

    另外,我们也要开始尝试打印其他材料了。任重而道远!

    2.3 徐冰洁——JOHN DEERE power inverter ADS仿真

    软件任务:C++课程这周结束了新内容的讲解。这周的内容主要还是围绕CLASS(类)的各种细节应用。继续之前的VIRTUAL FUNCTION,讲解了PURE VIRTUAL FUNCTION,TEMPLATE FOR CLASSES,FRIEND CLASS(友元类),FILE。并都辅以实例演示,即使在讲解时听得一知半解,在实例演示时和老师一起讨论思考问题出在哪,最后也能掌握新讲的内容,理解程度也比纯课本教学更深刻。下周一,老师会对这一个月的上课内容总结,也许每个人会开始软件编程任务。

    硬件任务:一方面继续JOHN DEERE公司的POWER INVERTER项目。在原MODEL上,改变传输线的长度和类型,仿真对EMC的影响;改变从PHASE-TO-CHASSIS与AC传输线输出组合到PHASE-TO-DC与AC传输线输出组合,仿真各种实际抑制EMC方式组合的效果。在运用公司的实际传输线Radox155时,S21曲线在高频处表现出异常的尖刺,峰值很大。改变TAND仿真,发现TAND增大,尖刺情况会缓解。理论分析,原来由于TAN OF LOSS比起原传输线的小太多,所以信号在经过传输线时,几乎没损耗,来回传输,在高频处引起震荡。加入R=Z0,并串有C的低通滤波器后,仿真结果与预想一样,缓解了运用Radox155的高频处震荡情况。《微波技术基础》的内容在这里得到运用,并且更加觉得知识不能只在笔记本,课本中,通过实际多次运用,存在大脑里是最有效的方式。

    另一方面,开始了小帕教授的CHANNEL EMULATER项目。这个大项目,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做出CHANNEL来符合公司给的S参数要求。我要开始的是通过包含两个FIR的IC系统,实现这个CHANNEL。主要运用MATLAB编程得到FIR系数,用配套软件HMC6545 EQUALIZE仿真出这个CHANNEL,并实际运用这块IC板子搭建出实际系统。

    图一CHANNEL EMULATER IC配套软件界面

    2.4 赵碧瑶——PCB的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建模

    这个周周一凌晨两点才到罗拉,然后第二天依旧9点去实验室。来到实验室本以为可以拿到FEMAS的权限,开始编程,结果之前投出去的板子出现了尺寸的问题,有两个地方不满足PCB制作商的最小尺寸要求,因此又必须重改。但是这个问题的影响是几乎需要重新画一块板子,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但终于在周一投出并且制造商接收了,应该在下个周或者下下个周就可以做一些测试了。

    这个周的主要任务是利用FEMAS实现PDN算法,但由于实验室管理FEMAS的老师一直都没给我FEMAS的进入权限,因此我只能看看已经写好的PDN的Matlab代码,利用分布电路的方法完成Matlab不能实现的一些情况的仿真。

    这部分的仿真是利用ADS实现的,首先利用Matlab计算出相关参数,再在ADS中画出分布电路,然后仿真导出S参数。整个过程不难,但是电路很麻烦,连接关系也比较复杂,而且分布参数的值很多,所以画电路图还是画了很久。由于一些连接上的错误和数值的精确度,仿真得到的结果一直和HFSS直接得到的有区别,但再经过很多次的修改之后,结果在1G以下比较吻合,下面是其中一种情况的结果,由于PDN算法在低频的时候才有效,所以这个结果应经非常好了。

    这个周是美国学生开学的前一周,大家似乎都在休整,学校里开始多了很多人,还有很多迎接新生的活动,教堂还挨家挨户地发传单和圣经,我还领了一本,了解下基督教的文化。

    总得说来,这个周结束了之前工作的一些尾巴,对不足之处做了修改和完善。

    2.5 杨帆——双绞线信号完整性问题研究

    本周我开始跟着实验室的李光华博士做一个新项目,主要是研究cable与连接器部分的EMI(电磁干扰)和SI(信号完整性)的问题。由于这个是美国一个做飞行器的公司的项目,涉及到一些保密内容,公司没有把具体的cable和connector的模型给我们,我们只能做了一系列的模型来仿真实验,下个星期给公司汇报的时候看看公司具体想要什么样的结果。

    图一是我们最初想做的一个简单原理图,图二、三是我们做的setup。选取的Connector和Cable型号如下:

    Connector: J502-ND (Digi-key Part #)

    Cable: C1228-1000-ND (Digi-key Part #) / Carol C1228

    我们用TDR(时域反射仪)分别测量了cable中positive wire(红线)和negative wire(黑线)以及ground wire(白线)两两之间的impedance,得到的结果如图四、图五所示。

    同时,我们利用VNA(矢量网络分析仪)得到了两个cable的reflection coefficient和transmission coefficient,如图六、七所示。

    在得到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在裸露的那部分cable会有强的阻抗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了foil shield的保护,这部分会有强的互感存在,导致impedance很大。实验测试中,我们用foil按住裸露部分,TDR中显示的阻抗会显著下降。

    目前我们还不能得到一些结论,只是设计各种connector模型,利用TDR和VNA测试它们的impedance和Reflection Coefficient、Transmission Coefficient,看看公司需不需要我们从TDR中获得数据。下面几个图就是我们另外做的几个setup。主要是为了尽量模拟公司的connector的实际情形。

    2.6 贺嘉贻——Buffer电路的设计和测量

    这周我的硬件任务——buffer电路的设计遇到了难题:电路板边缘的SMA End Launch Connector的连接设计。

    前两周完成了电路板大部分的设计,但是为了尽量保证终端50欧姆的匹配,SMA Connector在连接时需要做一些优化。同Dr.Fan之前的讨论结果是在末端缓慢的增加线宽,抵消掉连接处的电感。但是在实际中,通过CPWG模型计算得到两个Pad离trace间距只有0.125mm,由于我trace的宽度只有0.35mm,这样得到两个Pad之间间距只有0.6mm,但是SMA的Signal Pin的直径达到了0.7mm,所以在这种模型里SMA End Launch Connector根本无法放置,因此这种电路模型不可行。

    由于这种方案不可行,Dr.Fan和金帅学长以及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Dr.Fan也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最终,Dr.Fan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型,让我用HFSS软件进行仿真。又由于这种模型的结果可能不太好,我们还有一个备选方案:选用一种机械SMA Connector。这种SMA Connector的精度更高,而且pin非常细,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自然这种Connector的价格也会高很多,因此还是先用HFSS软件仿真,如果结果太差再考虑这种价格昂贵的Connector。尽量用更低的成本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同时金帅学长指出了我PCB板设计中的几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到电路性能。原因一方面是我知识有所欠缺,一方面是我设计经验不足,以后要多学习多实践才能有更高的水平。这也反映出了高频电路设计的要求很高,在设计时要注意很多问题。

    因此我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学习HFSS软件的用法,并且用它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并尽量对模型进行优化,争取让它非常接近50欧姆的匹配阻抗!

    软件方面本周我们仍然继续了C++编程课程,Dr.Mikheil继续教了我们一些关于类的用法,包括友元、abstract class等,以及关于文件的输入输出。在下周我们还有最后一节课,会进行一次复习,可能还会有后续任务的安排。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