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校召开了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研讨会。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创新项目组成员及数学院部分领导与会,参会成员在会上就我校启明学院系列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材编写等问题积极发言,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会上,张诚坚教授阐述了启明学院系列数学课程改革的动机、内容、目标及实施进程;刘斌教授介绍了我省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公共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汤燕斌、张显文、李萍及黄永忠老师分别就《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复分析》《多元分析学》、《应用概率统计》的课程设计和创新思路作了详尽描述。此外,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在会上也踊跃发言,对数学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案。
项目组成员认为现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与当代大学数学教育要求有着较大差距。我国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延用了前苏联的模式,从教学模式来说,采用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六环节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突出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为目的。从课程设置来说,其着重于早期的近代数学而较少融入现代数学。从教材内容来说,重理论及其推导而轻知识拓展及其应用。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进行,现行数学教育体系已呈现诸多弊病。一方面,一些学生反映:学习数学太枯燥、太抽象,学完之后难以学以致用,仅记得几个数学符号和概念;而另一方面,一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普遍反映:本科阶段所学数学远远不能满足专业需求,学懂了的数学用不上,要用的数学没学过。这一切说明,现行的“教”与“学”、“学”与“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行数学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项目组成员提出了新的模式,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求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有提出问题和与他人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无疑对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将力戒“满堂灌”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讨论式、提问式、注入式、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发现式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形成师生互动,使学生喜闻乐“悟”,愿意主动思考。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也应积极利用现代运算、演示等工具,使其最有效地成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总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同频共振是未来完善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鉴于目前非数学专业教材内容不足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项目组成员在会上提出各科教材应适当更换和增加新的内容。在教材整体架构方面,《一元分析学》、《多元分析学》、《解析几何与代数》、《应用复分析》将偏重于数学理论以训练和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应用概率统计》、《应用偏微分方程》、《科学计算引论》则力求理论与应用二者兼顾,以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新教材特别注重教学内容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体现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按照逻辑系统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思想组织整套书出版工作。新教材力求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时代性、可实践性及有用性。
此外,会上教师们还探讨了各门课程考查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拟定了未来课程改革的目标。本次会议得到了教务处、启明学院及数学与统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相信:在未来,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的努力下,启明学院系列数学课程改革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