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晚,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我校电信系78级校友黄晓庆做客第四期启明论坛,在经济学院报告厅就“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展望”为题介绍了最前沿的信息通讯技术。
此外,他还向台下的师生讲述了自己的学生生活和他的职业生涯。他说,“个人的成功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敢于挑战、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样才能收获一个多彩的人生。
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次挑战
黄晓庆首先提到了中国移动正在进行的“Big Cloud”计划,在大云平台上打造云计算产品,进而形成云计算产业。
“Google制造了一片‘云’,亚马逊也制造了一片‘云’,微软也可能有这样一片‘云’”,黄晓庆在讲座中引用一位美国记者的话。“但是,没有人提到哪家中国的企业有这样的本领,而我们想要做的正是要力造一片中国的大云”。
黄晓庆敢于挑战的精神赢得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1982年,中美正式建交才3年,黄晓庆做了一个在华工史上无前例的举动,他提出了到美国留学的申请。经过朱九思校长的亲自特批,黄晓庆成了华工自费留美第一人。
在美国工作几年后,黄晓庆为追随新技术来到了贝尔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更是上演了敢于挑战的精彩一幕。
实验室的老板希望在两年里开发一个新项目,但黄晓庆通过自己的调研发现,原来由资历比自己高的工程师设计出来的方案存在不合理之处,不可能在规定时间里开发出来。
“说,还是不说?”起初黄晓庆是犹豫的,最后他还是按捺不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另外一个同事,两人一起又重新对这个项目做了规划,最终确定了另一套全新的方案。就这样,他们理直气壮地站在了老板面前,说出了他们认为存在的问题。
“你们说了这么多不好,有解决方法吗?”老板问。
“我们有答案、有方法!”黄晓庆自豪地说。
事实证明,他们的新方案为整个项目的研发省去了一年半的时间。“有勇气,敢挑战,有思想。”老板这样评价黄晓庆,说黄晓庆是他看到的20多年来贝尔实验室最优秀的工程师。
为追寻梦想而数次搬家
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今,物联网概念被提出,中国移动也“将开发大量的非人类移动通讯使用者。”
黄晓庆说,由非人类终端,如机器、传感器等构成的物联网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增长点,数量将是人类用户数量的10倍,可运用于智能电网、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
通信行业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作为这个行业的弄潮儿,黄晓庆早在读书时代,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特质。
在喻园的四年,黄晓庆做了近四年的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滥用职权”地看了很多书。他最喜欢的是美国科幻小说系列——STARTREK《太空探险记》,“在科幻小说里,你可以被激发很多创意,甚至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1983年到2007年,为了追求更富挑战性的工作,黄晓庆一次次地说服家人,平均3年就搬一次家,芝加哥、佛罗里达、新泽西,再到中国,都留下了黄晓庆奋斗的痕迹。“我是随时跟着新技术走,哪儿有可开发空间,我就奔向哪里,”黄晓庆说到当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忙碌时,一定不能忘记自己追寻的梦想。
大学生活和移动互联网同样多彩
“喻家山捉虫记”依然是让黄晓庆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儿,当年为了响应朱九思老校长保护松树的号召,全校组织集体上山捕捉松毛虫。山上时,女生们见到毛虫就忍不住尖叫起来,而男生们则在下山时得意洋洋地称起毛虫的斤两。
和同学们一起骑着破自行车去东湖边的游泳池游泳的场景,同样让黄晓庆回味不已。
与黄晓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相比,移动互联网也同样丰富多彩,各种新技术百花争艳。
“未来,智能手机看视频、浏览杂志将随地实现,网上社区服务、电子医疗等功能也将得到普及。”那时,你可能已不再需要看纸质报纸和使用电脑,“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将成为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工具”。黄晓庆对未来的互联网发展技术进行了展望。
在讲座中,黄晓庆不忘赞扬母校:“我们华中大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我们有很多有创新、创业精神,有水平的学生,”同时还告诫所有的工科生,“不是只有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这些才是科学。”人文精神也特别重要,要学会回归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