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问在座的各位一个问题,你们心目中的华中科技大学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
其实,讲创新也对,讲超越也对。但作为一个大学,最根本的功能是什么呢?是培养人才。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尤其是许多一流大学都把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并没有错,我们学校也把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如果仅仅是通过研究来体现我们的水平,那我们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下属的许多研究所就没有分别了。那么,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人才培养上。所以,大学最根本的功能还是培养人才,这个是我们万万不能忘记的。
一般说来,大学希望通过培养出的人才去体现她的水平。那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更多的领军人物和领袖人才。当然,我们学校每年招八千多名学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成为领军人物,这是不现实的事情。但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一定是通过其培养的一大批堪称领军人物或领袖人才的社会栋梁之才来体现的。我的话也许说得太绝对,但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
所以,我非常希望从启明学院出去的同学,能够体现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质量、声誉以及我们的教育理念。
作为校长,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今天听报告时,我也在边听边思考。有时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我很想专门找一个时间跟启明学院的同学们交流一下,讲讲我的一些想法,回答大家的一些问题,也欢迎其它学生自由参加。
今天的创新年会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整整一个下午,我一直在认真地听同学们的报告,借此机会,我跟大家聊聊我的一些想法。
今天听了很多团队的报告,各个团队的模式、文化和做法都不一样,我认为这很好,这就是我提倡的多样化和多模式。同时,我也希望启明学院要坚持一些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个团队,都应该有一些共性的特点。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个共同点是自主性。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大家都是在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自主创新。不管是联创团队,还是Dian团队,都是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虽然刘玉老师在Dian团队是核心,但我相信,Dian团队的同学们还是发挥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因为不可能只是刘玉老师去教大家该做什么、该如何做,而且这也是做不好的。所以,不管什么团队、什么模式,我都希望有这种自主的精神。
我曾经说过,希望启明学院能够去挑战传统教育的本质。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识的传授加上技能的训练。启明学院应该去挑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为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启明学院,我们能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呢?我想是完全可以的。实际上,我们有些团队已经这样做了。所以,我希望这一点要成为启明学院的共同点。
第二个共同点是多学科交叉。Dian团队和联创团队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我知道,他们的队员都不仅仅来自某一个专业,而是来自多学科,多专业。现在的教学大纲规定,每一个学科专业基本上都有本专业的基础课加上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这也是多学科交叉,但我认为这种多学科交叉方式还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之间最自然的交流活动,就像你们,一个团队里的创新活动是由来自多学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流进行的。当然,我不是指选修其他专业课的方式不需要,而是那种方式的层次还不够。
第三个共同点是大家能够跟社会和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这也是我一直希望的。刚刚有个团队就讲到,他们曾请一些公司的人来跟他们合作,而且合作得非常好。今天,微软公司的曾纳女士也来到了我们现场。我希望,今后我们跟社会、跟业界的联系要更加紧密。一方面,这有助于我们学生了解社会和业界的需求,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那你创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业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同学们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他们的优秀人才是非常多的。
以前,我跟启明学院的干部们强调过这三个共同点。最近,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有第四个共同点,就是希望启明学院能加强学生的宏思维。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盯着本学科、本专业的这一点东西。我想,启明学院能不能组织这方面的课程,比如《工程导论》,至少对工科的学生会很有好处。假如组织这门课,你们可以请华中科技大学最大牌的教授来授课,比如说潘垣院士,以及学校其他的院士们,我也可以讲一讲。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他们进校不久就给他们一个概念:工程对这个社会能够有什么大的影响,能够产生什么大的作用。比如工程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工程对人类环境的作用,工程对资源消耗和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作用等。又比如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工程在这方面起什么作用,工程对科学的影响,科学对工程的影响,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联系。还比如,工程协同与协同工程之类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很宏观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该略知一二的。即使你以后不去做领导,不去做工程研究,作为一个纯粹的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对这些知识都应该有一些了解。在大学的早期阶段,就接触一些这样的东西。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今后学习和事业的拓宽,都将会非常有帮助。
我心目中的《工程导论》这门课,至少这些东西都可以涉及,除此之外,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内容。
有了这种宏思维,首先,对于你们的今后的科技创新是会有帮助的。即使是纯粹的科技工作者,这种宏观思维对你的创新活动也会有好处,因为你的视野扩宽了。其次,对于你以后做好一个领导者也是有帮助的。我前面讲过,华中科技大学未来培养的代表性人物应该领军人物和领袖人才。领军人物就是发挥团队核心领导作用,通过持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对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毕业生中一部分人能成为领导者,各个层面的领导者。那么,不管是领军人物还是个个阶层的领导者,你都需要有宏思维。
启明学院在管理、文化等方面都可以多样化、多模式,可以百花齐放,但我希望,以上讲的这四点能够成为启明学院共性的内容。
我希望启明学院以及各位学员是一个火种,是一个播种机。因为仅仅把这些内容局限在我们启明学院内部还不够,毕竟我们华中科技大学有五万多学生,而启明学院现在的规模就几百人,所以,我希望启明学院能够去大面积地影响其他的同学。
我有一个观点,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并非只适合于优秀学生,甚至连中专技校的学生和那些考不取大学的学生,也具有待开发的潜能。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有潜能值得开发。至少在他们那个层次上,他能够自主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这就是一个好的苗头。
总而言之,我希望大家能够至少是在大学生层面上起一个好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回到你们的院系和班级时,要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火种,一个播种机。
最后,我要在这里感谢所有积极关心和支持启明学院活动的老师以及教务部门、学生部门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