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启明学院暑假游学营日志——第九天 (2010-8-2)

    作者:编辑:操佳林发布:2010-10-24点击量:

    一、中国移民的血泪史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位新老师——Diana教授。她在康州大学拿到了自己的PHD学位,在布里奇波特大学担任欧美文化、美国文学的老师。今天的教学辅助了多媒体设备,这是我们到达美国以来第一次看到老师使用电化教学设备。陈泽西非常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他表示:“和Hans教授相比,Diana教授的PPT展示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必要的教学设备是必需的。Diana教授今天的专题是华裔美国人的移民史。

    图1 Diana教授使用电教设备遭遇小麻烦

    图2 电化教室舒适的桌椅

    Diana教授先提出了两个问题:那些移民经历了什么?在那些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随后她给我们介绍了移民的两种形式——自愿移民(Voluntary)与非自愿移民(Involuntary)。对于这些移民来说,推动式的因素有政治迫害、战争和经济因素;拉动式因素有工作机会、生活质量和家庭。1882年,针对日益增长的中国移民,美国出台了一项政策,限制中国移民,这项政策对当时的中国移民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而且在学校里对中国移民存在歧视现象。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移民存在特定的刻板印象:中国女性通常以轻佻、性感的形象出现在欧美的影视作品中;而中国的男性经常被描绘成带有女性倾向;中国移民被认为普遍缺乏独立人格。

    然后,Diana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早期的中国移民在天使岛上书写的诗篇。天使岛是位于圣弗朗西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岛,二十世纪初许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是从这里先上岸,岛上的老旧移民站就是当时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尽管岛屿被命名为“天使”,当初登陆天使岛的中国移民却是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当中国移民满怀憧憬,远赴重洋,随船停靠旧金山后,却始料不及地被送往“天使岛”,在岛上那几座孤零零的木屋中,等候漫长的甄别审查、检疫等,他们被严格盘问以及检查,甚至遭到裸体搜身,更有些被囚禁者,只能绝望地等待遣返回国。

    “木屋拘留几十天,所因墨例致牵连,

    可惜英雄无用武,只听音来策祖鞭。

    从今远别此楼中,各位乡君众欢同,

    莫道其间皆西式,设成玉砌变如笼。”

    图3 见证中国移民血泪史的天使岛

    同学们阅读了当时中国人用小刀刻在墙上的诗词原文和几篇诗词的英文翻译。徐仁骁同学评价道:“有些诗写得并不好,很像打油诗,但都是当时中国移民发自肺腑的感受,他们到了美国被囚禁很久还是没有办法踏上美国国土,有些人仍然在坚持,有人想放弃回家。充分反映了当时移民的心境。”刘老师也谈了感想:“今天教授的解释修正了我昨天去爱丽丝岛时的看法,昨天我认为美国人对移民严格的体检是严谨科学的表现,但今天的诗则反映了当时入境检查的苛刻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原本过年前想入境,可是到了来年秋天还是没有入境,仅仅是检查时间的漫长就令人无法忍受了,而且被当成犯人一样对待。当他们被囚困一年半载重获自由的时候,看到期待已久的美国大陆所露出欣喜若狂的表情,并不能说明前面没有遭受非人待遇。”陈天健对当时的移民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人不会想冲破中国的牢笼,那些受中国教育影响不太大的人更可能出国寻求出路。这些诗篇实际上宣传了中国文化,我们应该积极看待。”

    在爱丽丝岛上,我们曾经看到过一幅由欢笑的人脸组成的墙。当时我简单地以为他们是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而开心,读完天使岛上中国移民的诗句,我才深刻的体会到那一张张笑脸背后的艰辛与无奈。好在美国政府并没有隐瞒当年那一段不光彩的岁月,而是把这些珍贵的诗篇保存下来,留给后人参观。尽管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美国人对于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片段的珍视却令我们汗颜,无论这些片段是书写着耻辱还是承载着荣光。只有正视过去的错误才能保证以后面对同样的情况时不会再犯错误。

    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曾经发生在天使岛上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经历磨难的中国移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像爱丽丝岛上的纪念牌写的“他们(移民)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身上的勇气和决定使得他们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到未知的大陆寻找新的机会。”

    图4 爱丽丝岛上的纪念文字

    二、 一堂生动的棒球课

    棒球是美国的国球,是美国人最喜欢也是最为普遍的消遣方式,它真实地定义了美国的文化,代表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翁博士说:“和美国人聊天,要么就聊政治,要么就聊体育。”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美国文化,翁博士请来一位资深棒球迷,也是Bridgeport大学地理教授John,还有Bridgeport大学校队教练Anck为我们介绍棒球的基本知识。

    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John教授和Anck教练都是棒球迷,棒球是他们从小到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们给我们介绍棒球的时候常常手舞足蹈。同学们都被这样的教学方式感染了,专注地听两位老师的讲解。教师的激情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我们更喜欢讲课饱含激情的老师,因为激情不仅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还体现了老师对所教授课程的喜爱。

    尽管翁博士在几天前给每个人都打印了一份介绍棒球规则和历史的资料。大家对于这项在国内不太普及的运动还是一头雾水。好在John教授和Anck教练带来了手套、球棒等必要的工具,一个在前面用语言加动作跟我们讲解,另一个在黑板上配合着语言的讲解手绘示意图。大概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使大家对棒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图5 一套棒球工具

    图6 John教授与Anck教练交流心得

    图7 Anck教练的激情讲解

    一本叫《棒球语录》的书这样描述棒球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棒球在美国岂止是一种球赛而已,它是记忆、是希望、是成长和挫折、是梦想和喜悦,换句话说,它正是生活本身,也是生命本身,从美国总统到扫街工人,从0岁到99岁,正如布什总统所说的,美国人,是以每年十月的世界冠军系列战,来为自己的生命分章节。” 融入美国社会最快的途径莫过于和一群美国人看棒球赛了。美国最高等级的棒球比赛是职业大联盟(MLB, Major League Baseball)。明天,我们将要看一场由Bridgeport本土球队Bluefish队对阵来自York的Revelution队。这场对阵的水平虽然没有大联盟那么高,却是美国人对棒球热爱的直接反映。在当今越来越充斥着金钱买卖的大联盟,真正的棒球精神往往被弱化了,因此美国人更喜欢看自己家乡的球队比赛,认为那是更纯粹的棒球。

    三、 观看电影《喜福会》

    图8 讲述中国移民的电影《喜福会》

    下午的美国文学课,Diana教授为我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喜福会》,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移民在美国的境况。电影是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改编的。影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节是温明娜饰演的琼原来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但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中国大陆探望两个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姊姊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

    这部电影在不同方面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张翔觉得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婚姻和教育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反映中国的问题;陈泽西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别,妈妈那一辈经历的是包办婚姻,而女儿崇尚自由恋爱,这些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陈天健从电影中看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在社会转型阶段,时间和空间不停地交接,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在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思考;还有人表示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女性的精神,一直懦弱不敢反抗的母亲教育自己的女儿要勇敢走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从正面表明了中国女性走出国门追求独立的过程。

    作为一部讲述中国移民的电影,《喜福会》首先传达的是跨文化的主题。中国移民往往遭遇“双重身份认同障碍”,一方面在他们骨子里有一股无法消解的中国文化情结;另一方面,他们周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是典型美国式的。电影通过讲述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母体文化与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文化情结——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华裔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这一重大主题。其次,《喜福会》是以女性为主体视角,电影的主角是八位女性,但电影中所揭示的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不只发生这八位女性身上,这些看似如鹅毛般柔弱的女性,却完成了漂洋过海的自我肯定的过程。

    四、 耿家有女初长成

    每个人的成长必定伴随着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但经验和智慧往往出现在失败和挫折之后。作为二组的当班厨师,耿欣扬踏出了独立做饭的第一步。耿欣扬在家里从来没有做过饭,因此每次都被分配给洗碗的任务。对此,刘老师的政策是“锻炼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刘老师要求二组的每个组员都有独立做饭的能力,暂且不管味道怎样,至少要能够把饭做熟。在这样的压力下,耿欣扬第一次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人生第一道菜的制作——清炒西兰花。她分了两次完成西兰花的制作,第一次西兰花的分量太少,而且炒糊了,第二次则稍许有点清淡,但火候掌握得好多了。

    耿欣扬第一次成功做饭的经历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而是我们这个夏令营每个成员成长的代表。国外的生活给了我们每个人脱离父母 “保护伞”的机会,使我们可以抓住机会弥补自己的短板。刘玉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你人生20出头的时候还不弥补自己的短板,难道还要等到70岁再来弥补吗?”尽管夏令营的目的并不是教会我们每个人做饭的技能,但生活自理能力是个体发展的起点,有了支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向上攀登。

    图9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后的喜悦

    五、 生活细节彰显创意

    热爱烹饪的人把做饭看做是一种享受,因为不同的食材和做法可以变幻出耳目一新的组合。对于我们这些并不追求烹饪艺术的人而言,在做饭的过程中偶尔迸发出的小创意也不失为一种调剂。今天,刘老师在做早饭和晚饭时都创造出了不同凡响的组合。早饭的时候,刘老师原本只是想将面包加热一下,于是发明了用少许油来“炕”面包的想法,没想到炕出的面包外表松脆,里面酥软,口感非常特别,很像中国的烤馍。到了晚饭,面对难以炒熟的包菜,刘老师又心生一计——煮汤,于是一锅清淡爽口的包菜汤出炉了,煮过的包菜不仅易于入口,口感还非常好。在谈到这些“创意”时,刘老师说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探索精神,既然包菜炒不熟,就换一种做法。胆子要放大一些。创意往往体现在生活中。”

    图10 刘老师的“创意面包”

    一桌丰富的饭菜并不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刘老师摸索出一套节省时间的办法:第一、做饭时水可以放少一点,煮出来的饭更硬,可以让大家感觉更饱;第二、早上出门之前把电饭煲插上,电饭煲的保温功能可以一直维持米饭的温度。刘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总结了做饭心得:“做饭的关键路径是缩短时间。做饭耗时最长的是煮饭,早晨出门之前就把饭煮好可以很好的节约时间。我们应该倡议多快好省的做饭方式,并且对好的方案进行共享。”

    六、 生活花絮

    图11 美国的塑料袋回收

    我们在ShopRite超市的购物袋上看到了这样一行字“Get 2¢ Back When You Re-Use Your Bag at ShopRite”(当你在ShopRite购物时重复利用购物袋你将得到2美分)。反观中国的环保措施,主要依靠惩罚的方式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而美国人则鼓励重复利用已经生产出来的购物袋。或许中国可以借鉴这样激励性的方式加强人们对购物袋的重复使用。

    图12 推车里装满了我们采购的食物

    在美国的超市,推车有专门的人回收,因此我们使用完推车之后并没有把它归还到超市,而是随手放在一边。没想到等我们上车以后,公交司机竟然下车把我们丢在一边的购物车整理好并靠墙放好。美国人的公德心让我们非常钦佩。

    图13是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浇水设备,不仅能360度自动喷灌树木,而且还轻便灵活,携带方便。在美国,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显现出类似的 “实用科技成果”,对我们学工程的同学来说,是值得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案例。

    七、总结

    我们来到美国已经9天了。通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我们见证了个人的成长和团队凝聚力的增强。我们了解到百年前中国移民的艰辛和苦难,从而鞭策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无所畏惧。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不同文化和碰撞与融合,因此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够更加从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藏着让我们成长的惊喜,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光,我们可以收获得更多。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