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批高等教育工作者呼吁加强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各个学科都相应地从体系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仔细审视,不难发现,我们的专业教育中,大学生在一些宏观问题、重大问题、整体联系上缺乏训练和思考。笔者把相应的思维姑妄称之为“宏思维”。人们或许会问,大学生们从中学到大学,都学哲学,难道还缺乏宏思维?殊不知,学生宏思维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哲学教师的事。只有真正在专业教育中注重这一点,宏思维的培养才可能是鲜活而富有成效的。
一、为什么需要宏思维培养
为什么需要宏思维培养?一言以蔽之,人才需要使然。具体而言,可从下面几方面认识宏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公民意识培养的需要
大学教育,无论专业各异,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即培养学生富于责任感的公民意识。毫无疑问,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但也是专业教育的任务。
比尔•盖茨号召大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2007年的 “微软创新杯”( 微软所支持的世界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的主题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2008年的则是人类环境问题。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不佩服盖茨在教育问题上的独到眼光。并非职业教育家的盖茨尚且能如此,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考虑,在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应用其学科和专业中的某些知识,针对某个重大问题中的一点小事,哪怕是作一点试探性的努力。
●专业本身的需要
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一旦进入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往往都很窄,只盯着专业的核心、重要知识。笔者认为,现代专业人员的视野主要不是体现在知识上,而是体现在“问题”上。
在进行了若干年的教学改革之后,状况有些改变。学生也要选修几门外专业的课,某些专业有其专业导论课。但这些仍然不足以满足现代专业人员的视野需求。某些专业导论课是在专业或学科内部谈论联系,但实际工作中的专业交叉远远超出了学科的范围。更进一步的专业导论课可能关注其专业需要哪些其它专业和学科的知识,但其视野依然未跳出专业,因为还是从某一专业所需要知识的角度去谈论联系的。
并非言那些不重要,但视野能否更宽一些?比如,专业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学科、专业在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上的影响和作用。总之,我们的专业需要拓宽学生的“问题”视野。
●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莫过于选题的判断。选题的能力显然是和视野、知识面等密切相关的。选题如能切中社会需求,其创新的影响和作用也越大。
创新能力当然也和知识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越多,并熟谙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则其寻找解决方案时自然会游刃有余。
●领军人物培养的需要
社会中需要各种各样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需要大局观,需要宽阔的视野,需要高瞻远瞩。这恰恰需要宏思维的能力。
领军人物不仅是专业人才,更应该具备领导多种专业的人才协同工作之能力。这也是宏思维能力的一部分。
二、宏思维的本质
宏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只要清楚宏思维体现什么,其本质则不言而喻了。
●宏思维体现宇宙观
一个人的宏思维其实体现其宇宙观、世界观。从大的方面言,宏思维包括对宇宙事物、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认识。具体而言,宏思维包括对世界事物(自然也涉及其学习或工作领域背景的相关事物)的认识,也包括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认识。
世界观、宇宙观之类的宏思维不能只是成为纯粹的知识抽象,应该融入到对世界众多具体事物或社会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譬如说,以人为本。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是给学生一些抽象的说教,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其专业在以人为本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宏思维体现方法论
即使在一个个体的人的活动中,方法论也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帮助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人们在工作及其它各种活动中正确处理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了很多方法论方面的教育。但真正能使方法论很好地成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的“方法”,需要把方法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具体而言,宏思维体现从整体中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的能力,体现从纷纭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说某一个人在工作中具有大局观,其实就是他善于从整体中、从联系中认识和把握事物或者问题。
宏思维体现二分法。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毛泽东的矛盾论,都深刻地阐释了其内涵、作用等。这种方法几乎在人类的任何活动中都是适用的、有效的。要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自觉自如地运用这种方法,同样需要把方法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宏思维体现责任感
宏思维包括对社会、对人类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如人类环境、人类健康、资源消耗等等。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体现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即使专业知识丰富,不可能成为社会所欢迎的真正人才。
●宏思维体现宏伟目标
目前的专业教育可能告诉学生所需要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材料专业需要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机械等学科的知识。其本质是适应手段需求。
前述优秀的现代专业人员的视野还应该从重大问题出发。仍然以材料专业为例,即材料专业的学生应该关注一些重大问题,如能源、环境、人类健康、航空航天等。其中,材料专业人员如何与其它专业人员一起发挥作用、解决问题。很明显,这种方式的本质是适应目标需求。
宏思维培养更加注重从重大问题出发,从目标出发。换一句话说,具有良好宏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也具有更高、更宏伟的目标。
●宏思维体现情商
前述的宇宙观、方法论、责任感、宏伟目标,都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责任感,乃至目标,其实是情商的一部分,是其素养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个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情商。
每一个人的活动一定和其他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情商主要体现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很多工作都需要众多人协同完成,协同工作中还需要领导力,如此等等,都体现在一个人的宏思维能力中。
三、如何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宏思维能力
如前所述,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已经有一些培养宏思维的手段,如哲学、马克思主义有关课程的学习。但应该把宏思维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1、专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
若干年来,大学教育在加强基础和通识教育方面有很大改善,此外在专业教育方面,专业的面也有所拓宽。但是,前述的宏思维培养在专业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明显改善。
给大学生开出某些特别课程,让他们在进入大学的早期阶段,就有一个宏观的轮廓。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宏思维能力,又可以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今后注意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实在是一举几得。
以工科学生为例,可以考虑对工科学生开一门《工程导论》课,其主要内容如下:
●工程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工程对改善环境的作用
●资源消耗、开发与工程
●太空探求与工程
●工程与国防
●工程与科学
●工程协同与协同工程
从上述内容不难想象,不管是工科的哪个专业,几乎都可以在上述涉及人类及国家的重大问题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学生由此门课程所得到的认识是很基本的,但却极有可能使学生更热爱自己的专业。这些重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中所涉及的学科之多,可以使学生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概念,有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尽早明白工程与科学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要了解工程的科学基础,工程中的很多重大创新来源于科学的进展。如此使学生重视科学基础的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关注工程对科学的使能作用,也有助于他们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科学(如物理学、天文、生命科学等)的重大发现,都离不开工程的贡献。
一些大的工程无一例外地需要众多工程学科的协同。即便一个学生今后只是做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他也应该明白必须善于与其它学科的工程人员协同工作。至于组织一个大工程的总工程师,协同工程于他本身而言就是一门学问。
不妨再以医学生为例说明。同样可以为他们提供一门特别课程,某些可能包括的内容如:
●环境对人类卫生健康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
●工程与医学进步
●医疗卫生与乡村
●医学伦理趋势
●医学与法学
不用详细解释,对于医生、卫生工作者、医学研究者、医药卫生工作领导者而言,上述内容都是有益的,并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在学生阶段就养成学习和关注这类问题的习惯,对于国家和自己今后个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除了专业人员外,国家和社会还需要一些战略科技工作者。这些人引领国家和社会的科技发展,自然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宏思维能力对于这些人更是至关重要的。
2、到社会和业界中去
宏思维能力培养,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或业界。工科的学生应该到社会中认识社会面临的深刻问题,工程在解决那些问题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至于了解企业需求,则更不言而喻了;医科学生也应该到社会中去,如了解贫穷乡村和医疗卫生的关系,乡村中如何从医药卫生方面体现以人为本;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更应该接触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以能引领社会进步为己任。如果对社会都了解不够,谈何引领社会进步。因此人文社科的学生也应该更多地接触社会。
最近十来年,国外越来越多的学校(包括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推行“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学生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实际上是体验学习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一种公德和社会责任教育,但另一方面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结合起来。因此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教育学生承担公民责任有很好的作用。如让学生到社会中了解环境问题,他们通过耳闻目睹,能更直接地了解到某些地区的环境正在恶化,环境问题对人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可以去讨论,他们的专业在改善环境问题上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进而,他们可以主动学习某些相关的知识,甚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的学习显然使学生更容易了解社会的重大问题和需求,并且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服务学习的选题很重要。应该尽量选与重大问题有关的,当然具体事情可以从小处着眼。
总之,这种学习方式既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宏观的、重大的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当然也是培养学生宏思维能力的极好方式。值得中国大学借鉴。
3、在社团活动中学习
学习的形式显然不囿于正规安排的课堂学习或实践等方式。在社团活动中学习,也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通常大学的社团活动,有院系或教师引导组织的,也有学生自发组织的。不管何种形式,均是若干学生为某种共同感兴趣的事情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最常见的社团活动有科技创新活动,这是和专业活动有关的(此外还有某些因为业余兴趣而聚集的社团,如记者团,诗社等,本文不拟讨论。)社团的特点是集体活动。因为有集体的智慧,学生的视野更宽,自然也利于其宏思维能力的锻炼。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需要引导,引导的要点莫过于宏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不管是普通学生潜能的开发还是杰出人才的成长,都需要大学重视宏思维能力培养,而且应该从专业教育入手。
(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