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2017暑期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医学研学夏令营日志(9)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2 点击率:59 编辑:文芳
Day9:最后的考验与MIT之行
当波士顿刚刚被美丽而热烈的朝阳照亮,同学们就纷纷奔赴这次哈佛研学之旅的学术终极“战场”,准备开始结业答辩演讲。一路上大家话题不再是沿途迷人的异国风光,而是“昨天熬夜准备到几点、PPT准备得如何……”,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临阵前的间隙总是让人更加珍惜,一到达平时上课的教室,同学们就开始站在讲台前演练起来,争取上台时会有最好的效果。到了八点半,本次结业答辩的评委Larissa教授和Ozlem教授准时来到现场,结业答辩开始了。
经过昨天的抽签,最先上场的是第3小组。他们的主题是“个性化医疗——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演讲首先从一个未来设想开始,进而引出主题。之后又以一个小组同学自己的真实基因组测序报告实例讲到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用于预测和预防疾病,这一小组以癌症为切入点讲述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如何用于治疗疾病,特别是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找到病人基因型与对药物敏感性之间的联系。这一小组设想在未来我们可以把与这种联系的相关数据建立成一个数据库,方便医生为病人开出最适合他们的药,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分子结构和剂量为病人量身定制药物。接下来他们提及了当前个性化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小组得出结论:个性化医疗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组基于组员的真实测序报告展开话题,受到了教授们的肯定。
第二个上台的是第5组。他们讲述的主题是“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环境问题”。Ozlem教授上课时以5种颜色讲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分类。与此类似,这一小组则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来开展他们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分类话题。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可能由于他们在细节讲得比较深入,所以时间不够用了,最后讲得太过匆忙。但总得来说,他们的演讲能够学以致用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团队分工也很合理,仍然是比较成功的。
图1 第3、第5小组在结业答辩现场
第三个上台的是第2小组。他们的主题是“舒缓医疗的发展”,他们从一个实例出发引出了舒缓医疗的定义和重要性。接着简要提及了舒缓医疗的发展历程。他们开展了印度与英国在舒缓医疗方面的比较,并对比较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他们重点讲述了中国的舒缓医疗发展,舒缓医疗目前在中国主要有5所大型医院牵头尝试,他这一组分析了舒缓医疗在中国发展上的阻碍及其原因。最后他们做出展望:舒缓医疗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组的答辩不论从英语流利度、论述角度还是团队协作来说,都做得很棒。受到了教授们的赞赏。
接下来是第4小组的汇报时间。他们的主题是“美国的平价医疗法案”。他们从一个有意思的假设案例引出话题,精美的卡通场景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也让气氛活跃起来。他们简述了“美国平价医疗法案”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群众对其不同的态度。然后他们分析了法案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他们小组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法。小组成员流利的英语表达与标准的发音,让人敬佩不已,同时主题讲解也详略得当,信息丰富。两位教授都表示自己从他们的演讲中学会了很多,Larissa 教授更是表示美国的民众都没有如此深入理解奥巴马政府主导的“美国平价医疗法案”。
图2 第2、第4小组在结业答辩现场
第五个上台的是第1小组。他们的主题是“生物能源”。对于新技术,第五组更加专注于如何从实验室转化向工程实用的问题。简单介绍生物能源特别是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基本情况及优势之后,这一组从美国近年生物能源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出发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及问题:如第一代生物能源生产与人争粮、生物燃料产率不高等。之后他们提出了大力发展纤维素乙醇作为主要方向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分析了纤维素乙醇目前转化产率不高的原因,并特别在收集运输的成本压缩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想法,Ozlem教授非常高兴他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延伸,激发思维创新。
最后演讲的第6组主题是“运用数字化医疗来解决病人的心理疾病问题”,他们从数字化医疗的科学定义与技术背景引出话题,并用一个视频介绍了一种可以与心理医生随时进行交流的手机软件。这一新颖的形式让他们在六个小组的答辩中十分出众,立即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他们对数字医疗的未来做出了天马行空的设想,比如通过将病人的数据传送给医生,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来对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的分析,给出治疗方案并进行个性化干预。评委对这些新的方向十分感兴趣,同时也对硬件具体发送接收什么数据等方面提出了疑问并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图3 第1、第6小组在结业答辩现场
经过评委组的激烈讨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Larissa教授最终宣布了本次答辩的前三甲:研究生物能源的第1组获得了冠军,研究移动技术在医疗保健的创新应用的第6组获得了亚军,研究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临床应用的第3组获得了季军。Larissa教授在宣布结果时表示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抉择,因为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出色。同时她也提出了对于答辩的一些宝贵建议,比如合理的幻灯片结构、个人亲身经历的讲述、突出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等都会为答辩添色不少。
图4 老师和评委为答辩前三甲团队颁发纪念奖品
项目带队老师和评委们共同为前三甲小组颁发了纪念奖品,颁奖仪式结束后,李思琪同学为我们演唱了她最喜欢的英文歌曲烘托气氛。全体团队学员还收到了由Larissa教授亲自签名颁发的研学项目结业证书。
图5 团队同学与哈佛医学院老师的合影留念
这次在哈佛的十日学习让我们聆听了精彩深入的学术课程,接触了解到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术答辩发掘出了内心那个充满自信和勇敢的自己。
下午2:30,我们来到享誉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聆听校友陈刚院士的讲座。陈刚院士于1984年和1987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现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和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国际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人物,曾打破了普朗克提出的著名的“黑体辐射定律”。
陈刚院士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他首先提出的是麻省理工的校训:Mind and Hand(既动脑又动手),通过介绍,我们了解到麻省理工学院有三十多个创客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去进行动手研究与试验,作为一所工科学院尤其是在机械系,麻省理工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女生。麻省理工只有约4500名本科生以及6500左右的研究生,却有74位诺贝尔奖得主,61位美国工程院院士,7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30位美国卫生院院士。且麻省对于学生与教授创业也给予了极大的资金、政策支持。
图6 研学团队与MIT机械系主任陈刚院士合影
在讲座中陈刚院士还提到在美国,大学生的学习是既全面又颇具深度的,而在国内目前学生却大多只追求深度不追求广度,针对这一点陈院士建议我们要进行既具深度又具广度的学习,要深入到各个领域。此外,他还给予了我们很多实质性建议:例如保持热情、学会开放性思考、做有准备的人、学会实践、学会表达自我、学会交流与学习。听完讲座让我们收获颇多,也让我们对麻省理工学院心生向往。
图7 研学团队参观机械系主任陈刚院士实验室
随后,我们还在陈刚院士实验室的博士后们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那台打破“黑体辐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听师兄师姐们介绍了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好奇。走出实验室,漫步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建筑中,我们会发现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哈佛大学的建筑更多弥漫着一股人文气息,而麻省理工的教学楼则更多的是活泼又朴实。连教室中的电灯开关、投影仪开关都充斥着满满的技术感。
图8 研学团队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参观
晚饭过后,我们一行人跟随刘玉教授去参加一个波士顿地区的生物医学项目投资研讨活动,这算是刘玉教授为我们研学之旅特别增加的一节选修课。步行途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条横穿城市中心的查尔斯河。但见河面宽阔,白帆点点,两岸排列着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级名校,远处汉考克大厦笔直的线条更衬托了河水的柔美,站在桥上,背后急驶的车辆和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反差,城市的喧嚣顿时被河流吸收,全部笼罩在查尔斯河沉稳安静又不乏灵气的蓝色气场中,难怪刚到此地一眼就感觉这个城市的整洁和优雅。如此古老的一个城市,曾在美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领头羊角色的城市,或许正因为这条美丽的查尔斯河,才使得这个城市永远的妩媚动人。
图9 研学团队在查尔斯河畔漫步
晚上的投资洽谈会也是十分有趣,一个个具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前沿科技项目悉数登台路演,让我们目不暇接。主讲人与嘉宾们的激烈的讨论让我们明白了从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头脑风暴到过关斩将,直到最终变成产品,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基础科学研究与商业化产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10 晚上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室里举办的波士顿华人投资项目路演
今天,在哈佛的课程终于告一段落。在这九天里,哈佛的老师们带领我们学习了生物医学前沿知识,也帮助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学术表达水平。大家都收获了宝贵的学术实战经验。今日的麻省理工学院之行,亦有陈刚院士为我们指引了学术方向。老师们的倾囊相授真是让同学们满载而归。研学行程就要接近尾声,希望剩余的几天大家能够继续感受到更多的美国一流名校文化,并期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够在这里更加深入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