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2017伯克利交流之旅(5)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1 点击率:60 编辑:文芳
伯克利暑期学术课程日志(8月5日)
“这是最好的时代。”或许这句话是我们今日一行最深的慨叹。
我们远道而来,访顶尖大学,上前沿课程,听分享,记感悟,了解这个时代的翻涌变化,感受国门之外的科技步伐,明晰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难得的经历与体验,让我们倍感珍惜。今日,无论是斯坦福的参访还是硅谷论坛的聆听,都是我们此次加州之旅将要过半之时,最有意义的行程。
一、初见斯坦福
青葱娇嫩的草坪,热情洋溢的加州日光,古朴庄肃的教堂,典雅精致的壁画——斯坦福宛如悠远时光里的古迹,从茫茫的一百零六年岁月中缓缓沉淀,表现出世界顶尖大学的非凡气派和历史底蕴。
图1 小组合照
与伯克利建筑风格的紧凑多样有所不同,整个斯坦福校园非常开阔,并且色调风格一致,这里的教学楼都是淡雅的泥黄色调,围绕着参差错落的红色建筑,在绿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低调和优雅。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举世闻名的精英和大师。
图2 校园美景
教堂前的廊道上,一排刻有从82到99、从00再到17的数字地砖引人注目。在这里上学的学姐谈到,当年斯坦福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希望能够在整个校园留下自己一些标记以纪念自己的求学经历,于是在学校的墙上广泛涂鸦。虽然校方坚决地清理了这些涂鸦,但是还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将教堂前的地砖打开一块,放入能代表着当年毕业生的物品,再用铜地砖刻上年号后两位盖上去。年复一年,直至今日。这样的一个类似于时间胶囊的地砖,让我深刻理解到了斯坦福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图3 百年教学楼群走廊
二、聆听硅谷论坛
下午的硅谷食堂沐浴在金灿灿的日光下,葱绿的草坪上站满了面色兴奋、互相握手、友好交谈的校友们,他们或许是facebook的软件工程师,或者是硅谷创业公司的支柱力量,或者是优秀大学的在读学生,他们从北加州各处赶来斯坦福大学,不仅是为了参加此次硅谷论坛,也是为同校的师弟师妹们提供经验,指明方向。
本期硅谷论坛主要分为两部分: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校友黄晓庆先生(Bill Huang)介绍他第二次创业——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机器人“CloudMinds”;姚欣面对面采访黄晓庆探讨技术商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我们目标清晰地决定去做什么时,其实已经大大缩短了目标实现的时间。” Bill首先以他自己儿子的求学经历为例,告诉我们做选择时要追寻本心,并且常与优秀为伍。
图4 达闼科技创始人、华科校友黄晓庆
他谈到,斯坦福最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先进技术商业化。TESLA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近期开始涉足一个新的领域——神经连接(Neural Link),意图将AI和人的大脑神经之间进行连接。他与Wi-Fi发明者之一的现斯坦福生物工程学教授合作研究,等到技术成型后便即刻进行了商业化,和他在龙飞船和特斯拉电动汽车上的做法“如出一辙”。
Bill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高级工具,运用于目前的各大行业,并且他个人非常推崇Google搭建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Tensorflow。他以Alpha go为例,来分析深度学习为何在近些年如此火爆。正是因为深度学习可以避开数学分析法而利用合成的方法,可以一步步用计算机的智慧去解决复杂问题,从量变到质变,在某一方面超越人类便有了可能。
而AI领域的科学家远远没有满足于在某些个别领域超越人类的ANI(弱人工智能),而是希望进一步发展出AGI(强人工智能)。在这个问题上就要考虑自助机器学习的基本方法论,现在新兴的方法论包括以下两种:
1.引入“想象力”:让AI自身产生大量数据,使得input大量减少(就好比给人一张人的照片,人就可以根据想象力知道这个人在不同角度、着装下的相貌),AI企业Vicarious正致力于塑造人工智能的想象力,将大数据研究转换成小数据研究,对研究对象建模,使得变形的同种物体可以被完全辨认。
2.多重学习:让多个学习网络互动起来,使得解决实际问题变成有能力解决抽象问题,促使AI具有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最后,Bill根据莱特兄弟造飞机的故事,大胆提出了不用模仿人脑而实现agi和asi的“云端智能机器人”:即从云端大脑到高速安全信息网络,再到机器人终端。这种技术将复杂低频的决策放在大型云端设备中,而将简单高频的决策植入终端机器人,从而实现传输能力和运算能力并重的可能。
之后,姚欣学长访谈黄晓庆先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黄师兄曾经在华科的记忆和经历,听到了他对创新创业的一些见解,让我们深受启发。
图5 姚欣访谈黄晓庆
黄师兄也是因为机缘巧合才选择去当年的华中工学院读书,他称自己与同寝室的人相比,年龄最小,备受师兄师姐关照。他说自己很怀念这段经历,因为华工的选择让他遇到了朱九思老前辈,是他推行的开设英文教学课程的政策使得黄师兄有了学过一本英文专业书籍的经历,也很凑巧地帮助他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教职工作。这是他至今感恩华工,不能忘却的记忆之一。
他谈到自己从贝尔实验室被朋友拉去创业,再到自己进入国企工作,再到目前开始自己的新的创业,整个过程让人感到无比传奇。最初他也是抱着一颗想要改变中国的强烈的爱国心,初次创业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到了快速发展和急需人才的中国,而加入中国移动的原因是他希望中国移动也拥有一个像美国一样的贝尔实验室,这样的想法和决定令人钦佩。目前开始新的创业,是他想开拓一条前沿的人工智能道路,在世界上还没有人尝试这一步的时候,由他来领头。这其中也是怀着一种对科技进步的渴望,和对自己梦想的执着。
向我们分享有关如何选择创业方向的内容时,他提到,方向的选择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考虑的思路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只要想着,自己所做的某种工作能够代替人的工作并且广泛推广,那这样的工作就是有意义并且有成长空间的,而不必思考过于宏观的问题使得团队不能明确方向。其次,要尝试处在市场边缘的技术和想法,我们初创公司很难与大公司发展的很成熟的东西做比拼,但是可以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向,从边缘化的技术和想法入手,逐渐发展并且壮大。这也是小公司相比大公司所具备的优势,即更有开拓精神,更能引领前沿技术的发展。大的公司往往扮演者追随者,将小公司收购也是他们存续和进一步发展的手段。所以小公司的存在是有很大价值的,只不过成功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牺牲品。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得我们对人工智能这个社会热点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获益匪浅。
图6 与华科校友们进行户外交流
硅谷论坛结束后,我们和几位校友坐在硅谷食堂外的草地上进行了一些亲切的交流,收获颇多,学长们主要在我们申请留学方面做了一些指导,总结为如下几点:
1.要主动地、大量地向教授投递邮件,当然,是在广泛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地与感兴趣的教授探讨学术问题;
2.要勇敢地、不畏惧地加入各个国内甚至是国外的课题组,做科研项目,在优秀期刊上发表文章,丰富自己的科研经历;
3.要有选择性地、有目的性地参与短期或者长期交流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成果,扩宽自己的国际背景。
相比起本科生出国,研究生出国又有了不一样的要求。学长的一句话点醒并激励了我们:“不论你选择去哪里,做什么,一定要先想清楚,你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你要如何行动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样思考后的行动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意义、有效率的。”
随后与校友们共进晚餐,一位是在UCLA的硕士学姐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可以自主学习国外经典课程的网站,例如Coursera、Udacity等。因为当你想要了解世界尖端领域的一些知识,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查看国外的一些优秀资料和课程,同时可以自己跟着这些课程做一些projects,这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做科研项目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畅谈许久,学姐的分享毫不吝啬,一份同校的情谊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展现的淋漓尽致,心中暖流,久久回荡不息。
图7 集体合影
晚上九点半的硅谷,街道宁静,寒风凛凛,点点灯光,川流不息的车群,点缀着这片暮色,温柔无限。回望着它,回望着这一天,感想思绪万千,这些优秀的校友们,是我们迷茫路途中的明灯,感谢可爱的他们,感谢这样宝贵的经历。
编辑:叶杨(自动化15级)、鱼一飞(船海14级)
作者:俞前辉(自动化15级)、叶杨(自动化15级)、卢丽莹(自动化15级)、鱼一飞(船海14级)、高祥云(材料14级)、庄旭东(能源16级)
检查修订: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