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HUST-Stanford 寒假交流学习之旅(7)

作者:斯坦福分队3组和7组编辑:刘艳红发布:2017-01-23点击量:

分享

经过昨日一天风雨的洗刷之后,加州的空气更加清新,雨后的天空,像一张水墨画贴在头顶,漂亮极了。踏着早高峰的101公路,我们再次出发。

由于今天上午的课程8:15开始,所以需要7:10从宾馆出发。上车后同学们本来还昏昏欲睡,突然听到刘老师的声音:“昨天,听到同学们认为分享也是一种贡献,我非常高兴,那我就调整对大家的管理方法。昨天,几位老师去了Facebook参观,所以今天的晨会,我们就请他们与大家分享一下在Facebook的所见所闻。”同学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

G:\001斯坦福日志\参观Facebook\IMG_4816.JPG

图1 Facebook公司内部的街景

昨天下午,随队的三名老师前往Facebook公司参观,而我们由于人数的限制没能有如此的机会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因此刘玉老师请三位老师可以分享他们在Facebook的见闻与感受,让我们能间接的感受一下大企业的文化。庞秀梅老师率先拿起话筒分享,她主要提了三点:其一是Facebook的参观登记系统十分严格。每一个参观者都必须登记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带领你进入的员工信息,这体现出了一个企业严谨的秩序。小细节也体现出这个企业的人性关怀,既不是将所有人拒之门外,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如此一来,外界的人可以感受到这个企业的亲和力,而企业的员工可以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工作地点。其二是Facebook的工作环境,这也是给每个来访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Facebook十分像一个城市,而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地方,所有人都可以抱着电脑任意挑选一处坐下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其环境的舒适性、灵活性与随意性都让人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而在工作休息区,更是有免费的食物、饮料和游戏机供员工使用。其三,在Facebook工作的华科校友大都是在美国本土读完硕士后才被Facebook录用。因此她鼓励同学们抓住机会出国深造,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随后占艺老师补充道,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Facebook员工的作息时间非常自由,并不需要坐班打卡,每个人可以弹性调节自己的时间,只要在团队需要自己的时刻及时出现并高质量完成手头任务即可。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时间观念,都可以体现出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优良,而这也深深的影响着每个员工。许炜老师提醒我们,如果来美国,就必须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美国生活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鲜,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其实是深沉的内在动力,而我们必须想清楚这些内在动力是什么,再决定是否跳出中国的温柔乡来到美国。我想许老师更多的是想提醒我们在异国一切都不容易,意志不坚定者将难以承受压力而最终无法坚持。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自己的内在动力以支撑在美国的艰苦岁月。

G:\001斯坦福日志\参观Facebook\IMG_4844.JPG

图2 Facebook公司接待教师来访的三位华科校友

同学们在老师的描述中,体会着Facebook企业文化的魅力。向往的心态激励同学们重新审视自己、认清自己并坚定自己心中的路。晨会再次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充满朝气迎接上午的课堂。

下车后,我们斯坦福分队仍然分成两个小班分别上不同的课。

上午由Alexander Coward(亚历山大•考德)老师为一班的同学讲述“创业的不同方法”。由俄罗斯籍的Laurynas教授为二班讲授什么是Leadership(领导力)。

Alexander Coward(亚历山大•考德)老师在1月17日上午已经为二班的同学们讲述了该门课程,而Laurynas教授则在1月15日上午已为一班同学讲述了Leadership(领导力)。所以对于两位老师,我们虽未谋面,却早已耳闻。由于之前看了同学们写的日志,听同学讲述过两位老师的故事,所以上午的课程,大家上得比较轻松。在此也不再赘述课程内容。

不知不觉,上午的课程结束了,同学们迎来了本次斯坦福交流学习之旅的重头大戏---“与叶荫宇教授合影留念”。叶荫宇教授是我校自动化专业77级老校友,早在1982年就以优异成绩被我校选拔公派赴美留学,他是第一个扎根在斯坦福的华科校友,在此已经学习工作了整整34年,现在是斯坦福工学院管理专业的讲习教授,两度荣获冯诺依曼奖,也是我校评选出的杰出校友。尽管头发已经花白,但他老当益壮,是斯坦福的健身房常客。听刘玉老师说,叶教授年轻时还是湖北省田径纪录多年的保持者,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体育健将。大家十分感谢叶教授能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听课地点,抽空与华科的学子们合影留念。叶荫宇教授热情欢迎华科学子来斯坦福大学深造,殷切希望大家能有更好的平台去进步与发展。看着叶教授,同学们激动的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天能也能成为让母校骄傲的杰出校友。”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IMG_0658.jpg

图3斯坦福分队全体师生与叶荫宇教授合影(前排正中是叶教授)

下午由就读于斯坦福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邹胜博士为一班的同学上“留学申请辅导课”,由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吕凤娇学姐为二班同学上“留学申请辅导课”。

前日下午的第二次研讨会,同学们已经系统了解了留学申请的全部流程,而今天的第三次研讨会则是对上次内容的一个完美补充。吕学姐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重点强调,例如学术和英语的重要程度、出国材料准备、Master(硕士)与PhD(博士)项目各自的着重点。与普通中介机构传递的或国内一些渠道打听的出国信息相比,学姐讲述的“干货”更加可靠,也更有时效性,而且综合了身边许多同学的申请案例。为方便同学们查阅,下面采用“纪要”的方式进行记录。

1.关于英语准备。吕学姐表示,托福只是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过度刷分大可不必,达到官网要求即可;而GRE则是美国本土及国际学生之间的一个对比标准,应得到更多重视。但此时也有同学提出质疑,因为有些学校会故意“放低门槛”骗取申请费,而实质的录取标准还是略高于同学们从官网上获取的信息。因而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同学们刷托福时要比宣称的录取门槛高出几分。

2.关于推荐信和联系导师。学姐的分享和昨天斯坦福校友座谈会的重点极为一致,建议同学们提早找有海外背景的教授推荐。但是第一原则是熟悉彼此,第二原则才是高职称。联系导师的工作则主要针对PhD,申请Master(硕士)的学生可以不考虑,而考虑Master(硕士)转PhD的同学,联系导师则是必要的。

3.关于Master(硕士)与PhD(博士)申请上的区别。

(1)Master(硕士)更加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因而学生工作、义工、社团工作经历都可为申请加分。但是要区别于一些学校要求提交的diversity(多样性)文书,主要描述特殊成长环境,如战争、歧视、残疾等。此项要求对于当地州内同学会有相应奖学金,但一般不会考虑亚裔学生,因而无需过多浪费时间。而且斯坦福的Master(硕士)是没有论文和考试要求的,因而申请成功的同学会紧接着着手寻找实习单位,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准备。Master很少有奖学金的机会,如果留学经费紧张,可以考虑TA(助教岗)和RA(助研岗)。

(2)PhD(博士)的评选最看重的是科研经历,因而如果志在攻读PhD的低年级同学应该考虑提前进入实验室,而非沉迷学生工作。PhD(博士)联系导师的工作极为关键,有些学校如果没有联系导师,收到offer(录取通知书)的机会几乎为零,如伯克利。而联系导师也分不同阶段,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而言,自然是越早越好,可以提前和教授建立良好关系。而在申请后期,教授开始获得查看申请者资料的权利,因而此时的联系更为高效。PhD(博士)一般免学费,且容易获得奖学金,同时,TA和RA也是读博可以争取的经济资助来源,其中TA因为是教学型助教,对口语要求较高。

清华学姐讲留学.jpg

图4吕学姐分享出国申请经验

学姐的经验和故事,不仅对本就有出国意向的同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对求学之路的规划有了新的思考。从准备阶段到申请再到最后的等待阶段,一步步进行,似乎也不是多难的事情。那些因为英语不好或者没有做过科研项目而不考虑出国的同学,看到了取长补短的可能性。也有的同学从学长学姐的曲折故事中受到鼓舞,开始重新定位自己。一切努力都是建立在希望之上,有了这些学长学姐的先例在前,我们看到了就读名校的希望,有了更强的动力与目标。同时,也让同学们学会客观看待自身情况,尽量避免因为盲从和虚荣心而付出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出国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是最佳选项,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深入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更深入地了解各类选项,能让我们更好地取舍。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IMG_0673.jpg

图5冒着寒风在候车处抓紧时间讨论的同学们

在回酒店的车上,许玮老师分享了他实验室里一位本科生的经历。其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来到教师实验室锻炼,因历练不够,只能负责学术论文的整理和撰写。即使他没有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但是为了写好文稿,必须搞清楚各个细节,由此丰富了自己的科研经历,最终叩开了UCS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大门,拿到了硕士的offer。这启发我们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对某一个项目作整体的了解,以丰富自己的经历。

充实的一天就这样过去,明晚即将举行的校友 “硅谷论坛”,将会成为此次交流之旅中又一浓墨重彩的一笔。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