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包容与价值
昨夜伯克利下了一夜暴雨,雨水将整个校园冲刷一新。清晨,踏着雨水打湿的小路,伴随着加州清新的空气,我们又开始了在UC伯克利校园的崭新一天。
图1 清晨雨水倒映中的UC伯克利教学楼和团队匆匆出行的身影
一进教室,印入眼帘的就是今天穿一身笔挺西装的老师Daniel Aranki。今天上课的内容和前几堂课有所交叉,但又有不同之处,特别是不同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带给我们的感受也就完全不同了。上午的课程,老师讲的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老师的切入方式直接明了,和国内部分老师上课类似,他首先将自己授课的提纲列了出来,但有一点不同的是,Daniel的大纲并不是事无巨细地罗列自己授课的内容,每个分支的具体概括都是在课程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一步步放出来,而且每一部分都不会把上一部分的内容囊括进去,这迫使我们上课要格外认真,不能马虎,思维稍跟不上就会错过一些精彩的内容。 随着演示文稿的优雅切换,Daniel如魔术师般带我们回溯着人工智能的历史。从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到神奇的图灵机,又从第一个人工智能机器到现在信息的黄金时代,人类不断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搜索算法不断优化,带来了计算效率的高速提升;智能机器人的不断升级,带来了人类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带来了完全不同以往的购物体验。这些种种,无一例外的证明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这个热词一直频繁的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我们也耳熟能详;说陌生是因为我们虽然总是听到这些,但在此前我们始终没有理解这项技术的深层含义。老师以他丰富的经验给我们讲解人工智能,循循善诱地解释其中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在感叹UC伯克利的研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同时,也想起了母校华科。一个是世界名校,一个是中国名校,我们不禁思考,两校的硬件差距并不巨大,要弥补的是软实力。在充满机遇的工业大潮中,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学会抓住机遇。机遇始终属于有准备的人。作为一名华科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历练自己的能力,向UC伯克利分校这样的名校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古人云:“厚积薄发。”唯有厚积薄发,我们才能在工业4.0中,找准前进的方向。
图2 UC伯克利的人工智能课堂
授课时,老师先向我们解读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其中提到人工智能是理性的、类人的,这个概念非常有趣,令我们印象深刻。众所周知,人类在做某些决定时需要理性,但是人类由于自身的文化、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很多时候无法做到完全理性,这时,人工智能就需要做到绝对理性来改善人类做出的决定;但在另一些时候,由于人类的感情因素,人工智能要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思维以及做出更人性化的选择,也需要具备更多感性的品质。 随后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AI)现有的一些算法,例如广度优先搜索(BFS)、深度优先搜索(DFS),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sm)、一致搜索算法(Uniformed Algorism)、A*算法等等,以及机械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内容。与国内平铺直叙的讲解思路不同,Daniel博士从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两种算法入手,分别分析各自的不足,由此引出开销函数的概念,再过渡到目前广泛采用的启发式算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也展现了人们一步步探索的过程。同学们与老师积极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收获了知识。
图3 Daniel老师在课间解答同学们的提问
今天在食堂就餐时,我们注意到有一名学生身穿斯坦福大学纪念衫,显得特别刺眼,这让我们联想到出行前刘玉教授讲述的一个故事:在UC伯克利校园内,由于刘教授穿着红色衣服,所以当地的学生不愿与她合影,因为红色象征着斯坦福大学。在UC伯克利分校校园里,随处都可以看见伯克利分校的标志——熊。有很多学生都穿着印有UC伯克利标志的蓝色或灰色衣服,他们已经和整个学校融为一体。伯克利分校是一个自由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每个人似乎在骨子里都想要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竞争,他们享受这个过程,在竞争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每年,伯克利和斯坦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作为旧金山地区的两个顶级高校,他们时时刻刻都想一分高下,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具有美国特色的大学。其实,在中国,类似于北大与清华、交大与复旦、东南与南大、武大和华科也有这样微妙的关系,但这些学校还没有很好的利用其中的机遇,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这大概就是中美大学文化的一个差异吧。不过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武汉也有同城双星龙舟赛这样的良性竞赛开始出现,希望以后在这些竞争性合作方面,我们的学校也会越来越好。
在我们抵达伯克利以来的六天中,我们观察到在伯克利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旁边聚集了大量无家可归的人,这一群体的数量在加州甚至整个美国都是罕见的。
在美国有一部分人将Homeless(无家可归)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选择做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们用超市购物车装下所有的家当,晚上就用一个睡袋睡在学校门口或公园里,白天在街头游荡。他们即使贫困潦倒,也不会去领国家的救济。UC伯克利的同学介绍说:“只有在他们要洗澡的时候才会去救济中心”。
图4 UC伯克利餐厅门口无家可归的女青年与她的宠物狗
通常所谓的“流浪汉”给我们一种不好的感觉,在刚到UC伯克利的时候,遇到无家可归的人伸手乞讨,我们会感受到危险,不敢正视他们,只能装作没有看见匆匆地避开。今天午餐后,我们与伯克利的学生同行返回教室,路上遇到流浪汉十分直接地向我们乞讨,正在纠结要不要给的时候,美国同学却面带微笑地说:“不好意思,今天我帮不了你,祝你好运。”
在之后的交流中,这些美国同学说他们一直用这种方式与无家可归的人打交道。一位学长向我们分享他的故事:他刚来到UC伯克利时,有一天他去吃饭途中遇到流浪者向他乞讨,他很尴尬地说没有,但勉强地挤出微笑,谁知那个流浪者却说“你的微笑更重要”。颠覆了这位学长对他人的认知,那一刻他觉得那个人虽然无家可归,却很有价值。在湾区,别的地方不接受他们,只有UC伯克利接纳这几千个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曾经一度被警察赶走,UC伯克利的学生走出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希望他们留下来。听到这些,我们十分吃惊,这样的情况与中国甚至美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迥然不同。过后细细品味,这是一个很自由的学校,同时也是最包容、最尊重人的学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收获:作为一个人,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并不比我们差,这是在UC伯克利学到的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包容,以及人的价值。
图5 下午的物联网(IoT)课堂
下午的授课内容是物联网,老师从当前火热的游戏——“看门狗2”来引出,引起同学们的掌声。在昨日去斯坦福的体验课中我们了解到物联网的基础是平台,而今天Daniel博士则对平台作了详细的介绍。当下物联网正值方兴未艾之时,各大科技公司争相推出物联网解决方案。Daniel博士以三星腕带为例介绍了硬件平台,又以苹果的HealthKit介绍了软件平台,最后介绍了各种通讯标准各自的特点。硬件平台搭载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提供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给开发者使用来扩展平台的生态,平台的各个组件通过通信标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出整个物联网世界。
Daniel介绍了很多IoT(物联网)具体应用的例子,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能家居,其中的Amazon Echo令我们非常震撼,不禁畅想未来人类利用智能家居的便捷美好生活,课后我们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和发现,以后纯语音智能家居真的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授课过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UC伯克利的老师对于学校的自豪和热爱,当Daniel老师讲到BSD(伯克利软件套件),就卖个关子问我们来到UC伯克利是否知道这个,我们都摇头说没有,他坚定的强调在UC伯克利无人不知BSD,既然来了这里,以后再问起BSD就不能再说不知道,言语之间颇有自豪得意之情。
在上课期间,老师在屏幕上放了一个二维码,出于好奇,我们扫了一下二维码,结果发现内容是“I knew you would hit that. OK, now back to the lecture :)”(我知道你们会扫这个码,现在来继续上课吧)虽然是一个小插曲,却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兴趣。课程最后,Daniel提醒我们在看到物联网光明未来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潜藏的安全和隐私问题,这是一场将永远进行下去的猫鼠游戏。
在今天大巴上,李贤文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些留学轶事,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中美差异。老师给我们讲述了陪伴学生在医院看病的经历,其中有一点吸引我们的是,在患者做了八厘米长伤口的手术之后,医生并没有嘱咐什么,而是让他直接出院,并且交代患者如果感觉还行直接就可以上学了。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随后他还与我们分享了美国的警察、地形地貌、气候分布以及驾车体验等经验。虽然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几个小方面,但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差异。
虽然这只是冬令营行程中普普通通的一天,但我们仍然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中发现了UC伯克利乃至美国文化中与众不同的精神——对自由的尊重、对个性的包容与对创新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