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HUST-Stanford 暑期交流之旅(14)

作者:乔雄等编辑:刘艳红发布:2016-08-18点击量:

项目总结

北京时间8月16日,晴

北京时间中午11时05分,我们搭乘的从旧金山起飞、经由香港转机的航班顺利在武汉着陆。刚一下飞机便感受到武汉的闷热,是的,这才是我们熟悉的夏天。大家纷纷脱下厚重的外套,轻装上阵,拖着行李,大步走出天河机场,这也标志着我们此次为期15天的斯坦福交流之旅圆满结束。武汉,我们回来啦!

我们第3小组十分荣幸地获得了撰写本次交流之旅的最后总结日志的机会,由于我们的经历比其他五个小组更加跌宕起伏,所以刘玉老师认为我们的总结也可以作为全团队的项目总结。下面就是我们全组六名同学共同执笔的内容。

图1第三组全体成员合影

第三小组的自白:

我们是最不幸的一组——受到过最多的批评和质疑;

我们又是最幸运的一组——获得了最大的褒奖与鼓励。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蜕变,究其原因,在于刘玉老师虽对我们失望多次,却仍不放弃对我们的信心;在于小组成员知耻后勇,不让老师们再失望的决心;在于我们身负“特优生”的称号,终须竭尽全力为华科争光的恒心。正如刘老师点评的那样:“他们从最不懂得合作的一组,变成了最团结的一组”,这个过程虽然痛苦坎坷,却让我们收获颇丰。

图2我们组跌宕起伏的15天表现轨迹

Part1惹恼老师,开会反思

这是我们斯坦福之旅的第三天,这一天的日志撰写任务被安排由我们组完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任务,却被我们拖延了四天,日志修改了三次仍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后面小组的日志早已修改完毕却也只能积压,等待第三天的日志发布到网站上。

事件之初,我们都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仍不紧不慢按着自己的想法进行撰写修改,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文章效果可想而知。而后,我们大体改善了文章,却又因过分注重形式而导致文档格式与启明学院网站极度不兼容,而且还忘记了一些基本的报告规范,刘玉老师对我们的文档非常不满意,要求我们当晚重新修改。然而当天晚上,我们因为没有权衡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而跟随学长学姐去了周边小镇游玩而耽误了最后的修改期限,以至于让刘老师更加恼怒。

这一次,老师真的对我们失望了,我们也终于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不堪。

那本是可以睡懒觉的一天,我们却自觉地集合起来在餐厅开会。这是我们小组第一次坦诚的交谈,组员轮流对此次事件进行讨论,不过多评判他人,而是自我反思。我们通过一轮的自我检讨以及之后的讨论,发掘出了我们小组最严重的问题——这件事情自始至终都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由于不够团结导致过分依赖少数组员,最终造成失误。

图3我们第一轮撰写的日志最终挂网的样子

Part2 知耻后勇,细致入微

经过反思,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每人都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但是一味地懊悔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不可能!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下一篇日志做好。这一次,我们下定了决心,卯足了力气,不奢求做得最好,但必定竭尽全力。

我们一整天都背着电脑,随时记录有用信息,回宾馆后马上奋笔疾书,一直写到深夜。因为餐厅wi-fi信号太弱,我们想出一个办法,改为前往附近的星巴克咖啡馆讨论,直到那儿打烊再回到宾馆继续讨论。

C:\Users\ZR\Documents\Tencent Files\1128122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814.JPG

图4我们每晚聚集在星巴克讨论至打烊

我们不止求速,更要求精。第二篇日志写完大半内容之后,我们组内对于日志的叙述方式有很大争议,这次我们没有自以为是的修改,而是立即向刘玉老师征求意见,以此平息了组内的争议。然后,我们没有片刻喘息,立刻回住房将所有内容重新调整,部分内容甚至推倒重写。

第二天傍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将已有内容一字一句的集体审阅调整,细致入微,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有些带有争议的句子,我们每人都会朗读多遍以确保没有问题。当我们将最终稿寄给给刘老师之后,整晚都心情忐忑,直到刘老师回信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赞,每个人脸上才露出喜悦的笑容。

图5第二篇日志内容生动饱满

Part3推翻自我,勇夺第一

根据计划安排,在整个斯坦福之旅的最后会有一个结业展示,我们组的题目是《计算机视觉》。当初在抽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计算机视觉对于我们组的相关专业的组员来说并不陌生,但我们来自不同年级,知识积累毕竟还是有限,所以我们决定将想要呈现的内容尽量简单化,目的是让其他组同学们都能初步了解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知识。 我们提前将近一周精心准备,泡在咖啡厅查阅资料,终于提前一天完成了PPT制作,负责解说的同学也背好了英文讲稿。

可后来在与刘玉老师交流之后,我们发现自己课题展示的方向和目标与老师的要求有所差别,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面临的是整个展示主线可能需要变更。第二天上午就要结业汇报了,这一晚,我们在改与不改之间徘徊着:

如果决定修改,必定要利用最后这一晚加班加点工作,而且在已经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后突然修改,效果究竟如何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不修改呢,展示效果很可能不好,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激烈的讨论后,最终我们艰难地选择了前者——改!

夜深人静,只有噼啪的键盘敲击声与熬红的眼睛相伴,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我们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的目标,坚定的努力着。

C:\Users\ZR\Documents\Tencent Files\1128122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815.JPG

图6咖啡店内没座位了,我们就在室外认真查阅

图7 深夜,大家在组长房间内席地而坐

图8组长正在独自思考

第二天上午,一夜未眠的我们却丝毫没有困意,因为我们知道,接下来就要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最优秀的一群学生向斯坦福大学展示自己的能力了,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

六个小组轮番上台汇报,然后是评委们走到教室外面长时间的讨论。

当评委重新走进教室的时候,首先宣布第三名,接着是第二名,最后,当老师说出第一名是“计算机视觉”组时候,我们几乎跳了起来,欢呼着击掌相拥。Alex老师点评说,我们组的想法既可在科研上应用,又可在企业中应用,甚至我们组可以现在去创业了,比一些斯坦福的本科生想法更好。听到这么高的评价后,我们才深深的体会到,胜利的喜悦背后总是充满无怨无悔的泪水与汗水,其实你离成功的距离只是刹那间的抉择、追求卓越的热情和拼命的坚持。我们没让华中大失望,我们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图9夺得第一名后全组与评委合影

另外,还非常感谢老师给了我们组制作总结小视频和撰写整个项目总结的机会,与其说那是一个任务,不如说那是一次美好的重温和回忆。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文字,背景音乐的选择,我们似乎穿越时光隧道,时间仿佛可以倒流,我们还是刚刚踏入斯坦福的校园,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一样。这里有敬业的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学姐;有丰富有趣并且让人收获颇丰的课外活动;有可爱的青春小伙伴们……我们互相帮助,我们共同进步。看着大家多视角的感悟,发自肺腑的真言,我们被深深感动,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感谢,2016的夏天,因为有你们,这次受益匪浅的经历更加令人难忘且弥足珍贵,回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带着此行收获的感动与感悟开始下一段新的征程!

最后的感想:

回想我们组的这次出行,真可谓是坎坷多折。我们经历过谷底,受到过不少批评与质疑,但我们没有放弃,困难打不倒,反而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所经历的挫折,让我们更懂得什么是责任和集体。在反思后,我们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此次交流,我们全组六人来自六个不同的学科专业,虽然这次交流的课程并不都与每人专业贴合十分紧密,但对于扩充我们知识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课程,我们对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一些尖端科技有了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这半个月时间在斯坦福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斯坦福老师的耐心,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老师们用清晰的思路指引我们,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并反复强调问题没有好与坏之分,还允许随时打断他们。我们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都一一耐心细致解答。也许几年之后我们会忘记课程上讲到的具体知识,但是老师们带来的不断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

除了课堂上的收获,在课堂之外,刘玉老师调动她的全部人脉资源,让我们见到了各种华科大牛校友,其中包括被根叔称为巾帼天才英雄的张明天女士;我校光电91级校友、MIT博士毕业、目前已在斯坦福获得终身教职的蔡巍教授;国际知名运筹学专家、冯·诺依曼理论奖唯一华人得主、被授予首席教授荣誉的斯坦福杰出终身教授叶荫宇教授;还有许多正在硅谷工作或深造的校友们。刘老师组织的三场校友座谈会,极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每次座谈会都持续好几个小时,校友们都热情无私地向我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他们的奋斗之路无不激励着我们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看到了更优秀的人,才让我们发现自己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如此渺小和不足。每一场校友座谈会对我们心灵都是一次冲击,每一次都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除此之外,通过参加斯坦福校园各项活动,我们对斯坦福的校园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与优秀学长学姐的交流中,我们对出国深造等方面也有了更真实、立体的认识。在此行之前,我们很多人觉得进入斯坦福这样的世界名校太难了,但听到我们华中大学长学姐对我们的鼓励后,我们觉得既然同为华中大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做到了,那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到,目前在世界名校中我们华中大的声音还是比较薄弱,我们特优生有义务担起责任,考入世界名校,为华中大争光添彩!

斯坦福之行到此暂告一段落,十五天很短,但这些收获让我们终生受益,我们会带着这份收获与激情,昂首阔步走向明亮的未来!

附录:斯坦福之行的感触与建议(调查问卷汇总)

这次斯坦福之行,我们33名特优生感触颇深。因此我们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征集了所有特优生、领队老师和部分在斯坦福深造的华中大校友对斯坦福大学的感触与对母校的建议,汇总如下,供学校各级领导参考,希望能有助于华中大今后的发展。

一.感触

1.教学与科研

1) 老师教学很注重逻辑脉络,而不是纯理论的生搬硬套,

2) 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形式自由,可以随时提问。

3) 科研环境非常好,硬件设施完备。

2.创业:学术与业界结合

1) 许多斯坦福的教授都会投身于工业界,学术与业界兼顾的教授一点不少见。只有了解业界需求,才能提出切合实际可行的想法。比如一直致力于硅谷风险投资的Haim教授。

2) 斯坦福的创业基因在每个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我们与正在创业的博士后进行过交流,也见识了哈佛本科一毕业就创业、之后卖掉公司再来斯坦福读博士的技术大牛。学校也提供了许多创业的资源,往往一个创业苗头的扼杀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斯坦福的创业氛围让各种担忧都不复存在。

3.合作

1) 因为在斯坦福的这一段学习时间,许多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很多同学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刷新了对“集体”二字的认识。懂得了如何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何协调,如何妥协,怎样在犯错误以后总结。而在学校的教学中,需要小组合作的项目少之又少,少有的也只是走个过场。在美国,不会合作的人,自身再厉害也不会达到很高的成就。

2)也有同学提到了跨专业合作。在美国,跨专业合作的情形并不少见。其实跨专业合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是很大可能不知道对方的长处在哪个方面,二是很大可能不知道一个想法的实施在相关的领域是否存在很大的难点。我校学生过于注重专业性,参与跨专业合作的人好像屈指可数。学校在这一方面提供的机会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校相关的课程设置也似乎不太注重这一方面。

4.出国

1) 出国氛围。不少同学提到了华科信息闭塞,华科出国氛围不好。因为华科出国氛围不够浓,所以在海外名校华中大的学子比较少。没有“群众基础”, 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也很大程度地受到了限制。

2)学校提供的出国机会不多。我们这一行人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项目与经费。但是要想更多人出去长见识,学校在项目选择(和牛校合作)以及经费补助方面要下大力气。

5.硬件设施

斯坦福大学在硬件方面,各种细节都想到了。比如教室上课的灯可以调节明暗度,每间教室窗帘都可以调节高低,路边有学生乘凉的小泳池,十分人性化。虽然硬件设施并不是最主要的,但无疑会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对其无微不至的关怀,自然更加提高师生的归属感。

6.对自己的定位

刘玉老师一直提到一个词“眼界”。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眼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没有眼界,就容易对现有的所得感到满足。没有看到真正厉害的人在做什么,就很容易觉得自己现在还不错。从斯坦福回来后,我们体会到与真正的大牛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出去多看看。

二.建议

1.学术研究

1)革新课程内容

a.逐渐转变就业导向制的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前沿性,增加选修课的广度,增大图书馆的书籍数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b.强化人文社科的课程设置,使学校的理工科与人文社科齐头并进地发展;

c.注重理论教学之余提高实践类课程的质量。华科校友李尤认为,工科院系应该增加实践与工程训练的时间,同时利用mooc(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缩减数理基础类课程教学课时数,给予实践与项目训练,大量配备合格的教师与助教;

d.加强商业教育并邀请企业家来讲学。刘玉老师认为,将创业有成的知名人士直接聘为正式教师,走入常规课堂,是最快改善提升师资结构和质量的办法。

2)优化教学及考核方式

a.鼓励教授重视教学,而不仅仅埋头搞研究,要为学生提供大视野而非局限于眼前环境,为我们提供生动的教学过程,而不是照本宣科,用PPT生硬地复制课本内容;

b.强化师资力量。校友李尤强调,应该为本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有经验的教授作为辅导(员)老师。每学期开始与结束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15分钟面谈时间,该学期的课程选择、职业发展计划甚至生活困难都可以和教授沟通。学校现在的本科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研究生,无论是能力、眼界与责任感都有欠缺;

c.建立透明公平的考核机制,提供教师、课程评价体系,并将评价公开,以监督教学质量;

d.改善学校GPA课程的设计,降低卷面考试比重,提高创新课程设计项目的考核比重;

e.评判好老师的标准应该不同。比如在创业方面有经历的老师在资质上应更被认可;

3)自由选择专业

我们希望学校增加转专业的机会,以便学生更自由的选专业,比如加州名校伯克利是大三才选定具体专业,前两年要选修7门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便学生确定专业兴趣。与此同时降低转专业的难度,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专业,尝试不同的专业并最终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4)给出国深造提供更好的平台

a.克服资源不足的问题,多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尽力开展类似于summer camp的活动,与更多名校的更多项目进行接触,同时将受众群扩展到启明学院之外的优秀学生;

b.对教学计划和相关政策做一些鼓励出国或为出国学生提供便利的改动,例如在本科交换项目上给予学分互换等更多便利,让学生在大四无需补太多学分,以免影响托福和GRE的备战;

c.建立良好的筛选机制,资助学生公费出国,免除特优生暑期课程费用,同时也能帮助贫困生中的优秀学子出国交流;

d.建立一个华科斯坦福校友会,加强华科人的沟通,整合资源,提高影响力。例如开一次史无前例的华科大校友会,积极联系在世界名校的校友回学校与本科生交流。并将此设为传统,每年或两年举办一次。

2.科技创新

1)鼓励发展科技创新项目。我们的领队Nina老师认为,应将创新实践团队如点团队等作为重要的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多学科人才共同学习合作实践,重视以及提高创新基地教师的质量与课程水平,选拔优秀的有创业创新想法的人才;

2)关注创业,提供资源。学校应聚集学校资源,建立孵化器,让学生能够把创业创新的想法推向市场;

3)政策推动科创进步。为了提高华中大学子的科创水平,本科生科研工作也可以纳入导师和学生的工作考核中。

3.文化建设

1)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培养。重视理想教育,营造学生去名校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制定更为严格的目标;

2)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提供更多的设施用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文体活动,引导健康向上、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斯坦福校友也鼓励学生彰显个性,认为应该停止打压泼水节、涂鸦墙等创造性活动,还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释放创造力与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个性、不敢表现个性的人最终只会泯于众人;

3)虚心接受反馈,宣传校园文化。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不断地宣传自己,从而使学校更具有知名度和美誉,使学生们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刘玉老师提议,学校应高度重视来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先减少学生的吐槽,再争取学校的口碑和美誉度。

4.后勤保障

改善学生宿舍、食堂、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还应该增加学生资源,如开设免费健身房,提供免费体育场馆及设施,这也是以上三个部分发展的基石。

除此之外,对于学校资助扶持政策,刘玉老师建议不要平均用力,应该对那些离世界级水平比较近的科研或教学队伍,尤其是有望达到世界名校质量的教师和特秀学生要给予特殊扶持。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