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HUST-Stanford 暑期交流之旅(7)

作者:张子昂等编辑:刘艳红发布:2016-08-11点击量:

首次外出

美国时间8月8日,晴

今天是我们来到斯坦福大学的第七天。根据行程安排,我们首次走出斯坦福,前往旧金山市区景点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去体验美国社会风情和另一所世界名校。大家早上9点登上大巴车前往旧金山,一路上都很兴奋和期待。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渔人码头。美国有许多渔人码头,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是其中最著名的。这里原是从欧洲来旧金山淘金的意大利人,在淘金热过去后,聚居在此,以出海捕鱼为生。此处原为鱼鲜市场,后来改造成了现在这样的意大利风情建筑,主要售卖意大利特色的商品。这里的海景非常美,洁白的帆船整齐地排列在港口,在蓝天下犹如一幅展开的画卷。

图1 渔人码头迷人的海景

C:\Users\lenovo\Desktop\photo 8.8\IMG_0085.JPG

图2 全体同学在渔人码头街口合影

离开九曲花街,大巴只开了十分钟,我们便看到广阔海平面上横亘着一座雄伟的大桥。这便是有着“世界最美大桥”之称的金门大桥。金门大桥始建于1933年,历时4年修建完成,是世界上第一座斜拉桥。直至今日,金门大桥依然是工程和美学结合的完美典范。然而,大桥建造过程历经艰辛。总设计师约瑟夫·斯特劳斯提出的设计斜拉桥方案是前所未有的,政府并不愿意拨款。于是,他花费了十多年游说,终于让加州人接受了这个设计方案,由民众集资3500多万(如今叫众筹)。我们感叹斯特劳斯在十多年的屡次打击中坚持理想、从不放弃的精神,更敬佩加州人民抵押自身财产来修建大桥的投资远见。

第二组金门大桥照片

图3 第2组同学在金门大桥愉快合影

游览完金门大桥后,我们驱车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参观。伯克利是旧金山湾区与斯坦福大学齐名的世界名校,两所大学各有各的风情。斯坦福大学建筑风格以黄色木石结构为主,犹如中世纪的朝圣地,伯克利分校的校园则是统一的白墙希腊风格柱式建筑;斯坦福在商业、工程与计算机领域占有优势,特别是因为毗邻硅谷,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伯克利则在基础科学与研究方面始终是世界顶尖水平,而且强调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精神。

到伯克利的第一站是东亚图书馆。在那里,周欣平馆长(华科子弟)和吴泽强先生(伯克利毕业生)这两位华人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们两位都是刘玉老师的朋友。周馆长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伯克利的历史、学校基本情况、学校文化,并鼓励大家来伯克利学习。座谈结束后,我们在门口进行合影。随后我们分成两组,分别跟随东亚图书馆的何老师和中国留学生会的志愿者游览校园。

C:\Users\lenovo\Desktop\photo 8.8\IMG_0357.JPG

图4 刘玉老师向周欣平馆长和吴泽民先生介绍特优生项目

图5大家在东亚图书馆门前合影

我们首先参观了言论自由咖啡厅。伯克利大学一直强调自由民主的校风,那么这种校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1964年在伯克利校园发生了美国史上最大的言论自由运动,这场运动影响了后面几代人。现在,当年的运动阵地剩下了一个纪念咖啡厅和一块不起眼的公告牌,但这种精神火炬一直传承了下来。

DSC_0475.jpg

图6 言论自由咖啡厅及外厅公告牌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生命科学图书馆和主校区图书馆。何老师告诉我们,在伯克利几乎每个院系都有一个自己的图书馆,每年都会定期采购和维护图书和数据库。在生命科学图书馆中央,我们还看到一副巨大的恐龙骨架,据说这副骨架是伯克利考古专业发掘出来的化石,令人惊叹不已。

photo%208.8/1.pic_hd.jpg

图7伯克利主图书馆阅览室

../../../Volumes/NO%20NAME/DCIM/101D5300/DS

图8生命学院图书馆大厅展示着巨大的恐龙骨架

../../../Volumes/NO%20NAME/DCIM/101D5300/DS

图9生命学院顶级期刊封面文章展示墙

这里的图书馆还有一点让人感受颇深。在图书馆里面,既有一些公共的自习座位,还会设置一些几平方的小房间,里面放置沙发桌子,关上门后与外界环境隔音,这样的小房间是供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从这样的设计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学校在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方面考虑周到。更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的图书馆大部分都是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无需凭证。何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把知识传递给所有人的大学。这种为所有热爱知识之人提供共享资源的理念,是对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极高诠释。

在参观的途中,我们注意到在路边有为诺贝尔奖得主专设的停车位。伯克利成立至今,共出了72位诺贝尔奖得主,至今仍有6人在校工作。而学校对他们的唯一奖励仅仅是一个终身使用的停车位。而如果在中国,某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不仅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而且高额的物质奖励也会接踵而至。这么看来,似乎在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方面,咱们要比美国人“够意思”多了,不过深思之下,却又未必。因为科学创造的原动力是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物质刺激。伯克利校方的奖励方式,其实才真正营造了能够让科研工作者安心工作、潜心学术、不为外在所动的氛围,这才是提升创新能力的真正突破口。

C:\Users\lenovo\Desktop\photo 8.8\IMG_0396.JPG

图10 每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拥有终身停车位

../Downloads/FullSizeRender.jpg

图11 伯克利校园南门合影

在参观完伯克利后,我们在伯克利校门外的川菜馆饱吃了一顿久违的地道中餐,随后驱车回到了旅馆,结束了收获颇丰的一天。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