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o'peng'you﷽﷽﷽﷽﷽﷽﷽﷽'che﷽﷽﷽﷽﷽﷽﷽﷽Field Trip
周一的Field Trip终于在期待中到来,由于路途较远(需要开车三小时),所以我们需要在早上6点45集合,以此保证参观能够在一天内完成。从来没有在那么早出门,所以也没有见过早上的美景,不得不说,这里真的是处处、时时都能给人惊喜。
(清晨的校园)
3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到达第一个参观地点——Bastian Robotics。这是一家对机器人编程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线上且将这些售出的公司。带我们参观的人也是毕业于RH的校友。我们参观了这里的车间,发现各种机器、设备都摆放整齐,不仅安全区有明显的标志,机器们也被栅栏一样的铁丝网包裹起来,防止人们因为不小心而碰到产生危险,不仅如此,进入车间的人都需要戴上安全眼镜。在后来的环节中我了解到,虽然这个公司看上去是和机器人打交道似乎离机械行业更近,但实际上则是以编程为主,对计算机能力要求比较高,结合到之前在学校里所了解的,现在似乎不管什么专业,从事怎样的工作,都对计算机能力有着不低的要求。
(参观的公司大门) (车间内部)
(车间内部) (工作人员展示)
结束参观后就到了午饭时间,虽然之前已经选好餐,但是我们对餐厅没有任何了解,以为就是和国内集体出行一样,用餐从简,但是没想到我们被带到了一家据说是圣路易斯最棒的烧烤店中。店里墙上挂着许多名人的签名(虽然我都不知道),店内的装饰看上去很舒服。吃了不一会儿就发现店里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吃的过程中,有一个看上去应该是店长一样的人四处转悠,询问我们对午餐是否满意。不一会儿店里就排起了长队,看来这里人气真的很高。
(餐厅内部的签名)
下午的行程位于圣路易斯的一个科技馆(圣路易斯科技中心)。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那里进进出出的都是小朋友们,有些担心那里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不是太有趣,但是进去之后发现自己实在是多虑了。虽然那里看上去是面向小学生(甚至是更小的小孩子)的,但是里面的设施、项目有许多都是我以前没有机会接触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生物实验室,那里有包括指纹检测、DNA的肉眼识别等等生物小实验,虽然对于我们来说都挺简单的,但是所运用到的实验仪器、药品却全部都是真真切切地来自生物实验室的,比如微量移液器,这都是之前没有机会接触到的仪器。博物馆用简单易懂的步骤配以有趣的故事让小朋友们对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主自发地产生继续研究的欲望,这对于他们不管是一时的兴趣或者是以后的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而回想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都是以考试为目的,哪些知识点要考试,哪些不考试在一开始就弄得清清楚楚,学习知识都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而大部分的内容,也都在考试结束之后忘得干干净净,实在是让人有些难过。
(染料在不同液体中扩散速度不同)
(微量移液器) (实验室内的人体骨骼模型)
(热闹的实验室)
在博物馆内还有许多能供参观人员自由发挥的项目,比如自己利用博物馆提供的布做一张帆再将它加到小船上,来检测在加上帆之后小船能够跑多远,或者是利用已经有的布做一个降落伞,利用零散的木块、轮子做出一辆小车等等,这对于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想象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感觉这里的设施都是国内基本没有办法体验的,而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学生们总是能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动手能力。
(风帆制作台及比赛处)
(制作完成的小车和正在制作小车的小朋友)
下午最棒的部分就是在博物馆内的IMAX电影。电影和太空探索有关,介绍了NASA关于太空的探索以及现在正在做的那些曾经被当做科幻小说的准备工作及发现的问题等等。整个影院有一半都是小朋友,我的身边就有一个。他看起来似乎不太能看懂,不断询问身边父母关于影片的细节,而父母也逐一耐心解释,声音不大所以也不会影响旁人观看。还是像之前说的那样,感觉来这里的孩子要不就是真心对那些小项目感兴趣所以前来实验、尝试,要不就是来了之后尝试各种项目然后对某些特定的项目感兴趣并愿意继续发展。从小以兴趣为出发点,去干那些自己愿意、喜欢的事情,当然比干那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情要有动力得多,结果显而易见。能够从小培养这样的兴趣并能够在以后发展,真的很令人羡慕。
实验:
在结束周一令人激动的field trip之后,我们的实验继续进行。在上周对于混合液体的洗涤的基础之上,我们继续对混合液体进行洗涤,一直要到静置后分离出来的液体达到中性为止。这真的是一项有些无聊的工作,在分液漏斗中加纯净水,振荡然后静置15分钟后分离液体,在测pH之后发现没有到7就再次进行相同的操作。
(基本洗净的混合液体)
我们的液体终于在周二的下午被洗净,至于剩余液体是不是制出煤油、能不能够投入使用则需要进行再次检测,而这就是机器需要做的事情了。实验室有一台色谱分析仪,我们需要用它来对我们所制出的液体进行检测,分析其成分找出其最接近的化学式。而我们只需要找出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有机物能否作为燃料即可。
(色谱分析仪)
(提取的液体)
然而检测也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我们提取少量产物后与甲醇混合放入仪器,开启仪器,然后再次进入漫长的等待。整个检测的时间持续一个多小时,结果未知的等待实在是太难受。不过好在我们的实验比较成功,第一次实验的各个峰值的匹配度都超过了90%,而制出的有机物也可以作为柴油的替代品使用。尽管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操作的不熟练或者说是实验手法的不正确,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结果,尽管如此,我们也一致同意将同一个实验再进行几次。
(第一个峰值与标准值的对比图,匹配度达96%)
(第二个峰值与标准值对比图,匹配度达95%)
第二次实验就有经验了,比如说在用甲醇溶解氢氧化钠的时候,我们会将混合物放到烧杯中进行,用勺子或者玻璃棒将固体压碎再进行搅拌,这样我们的效率就高了许多,同时,我们会在溶解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对油进行加热,而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加热,因为加热时间远远小于固体的溶解时间,这样才能尽量保证反应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由于手法更加熟练,我们的操作也比第一次实验更加顺利,所以虽然等待的时间差不多,但是没有因为操作不顺而走弯路所以时间大大缩减,而产物纯度也没有因此而变低,不过也并没有因此而变高,有些遗憾。为了提高产品精度,我们也不断对实验进行改进,比如在之后的实验里对混合液体进行了冰洗,但是产物纯度依旧没有提高,加上冰洗太浪费时间,在之后的实验里我们也并没有采纳。但好在我们的产物纯度本来就挺高的(最高的达到了97%),所以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功了吧。
(冰洗)
在本周四,我们的实验其实就算完全结束了,我们完成了之前所预计的所有内容,然而时间还多出许多,所以我们想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初步预计是设计出一个能够方便、快捷地制出生物柴油的装置,稍微在网上查找了一下资料,发现这样的装置已经存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小型化,简洁化。但是在我们刚刚有思路,准备画图的时候,DeVasher教授很遗憾地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的装置可以设计出来,购买材料的时间也不够了,所以无奈我们只能暂时放弃,但是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在夏令营结束后自行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在这之后自己设计出一个装置,从而让生物柴油的制备变得更加简便。
基本实验完成,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于项目的摘要、报告的书写,海报的设计以及一个小演讲。虽然之前的课程已经对于摘要的写作有了详细的介绍,但是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的我还是觉得毫无思路,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写。在我和同组的中国女孩思考该怎么写的时候,同组的美国姑娘Feleicia已经完成,并告诉我们,我们只用修改就好了。看过Feleicia的摘要之后,我们发现,其实她们对于论文的书写还是比较随意的,并没有太多的背景知识点,而是纯粹的自己试验步骤的书写,大部分以’We’为主语,看上去有些不学术,于是我和Qinyu同学一起将关于生物柴油的背景知识加入到她已经写好的摘要中,然后再稍微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修改,一篇像模像样的摘要就这么写出来了。在后来看到教授给出的模板中我发现,其实大家的摘要写的都偏向叙事性,而自己总结、提炼的东西都比较少,可能是因为他们也并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学习,而且只是高中生的原因吧(虽然我也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学习,而且到现在关于论文的写作也并不比他们厉害)。
下一步的任务是海报的制作,由于有固定的模板,所以我们所需要决定的就只是要将哪些内容放入到海报中。模板的出现彻底打乱了我们的海报制作计划,模板的版式和我们之前设计的版式有着相当大的出入,所以我们之前的设计算是基本白费,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些难过不过马上就调整了心态并开始对新模板进行设计。最终我们决定将每一步的步骤拍成照片并放入海报,并在展示阶段直接口述进行介绍。与此同时,在海报上加入生物柴油的背景知识、优、缺点以及我们的产品与标准的峰值对比。在文字数量方面,我们和Feleicia发生了分歧,她觉得我们应该加入更多文字来描述我们的实验步骤,而我和Qinyu认为字太多会让参观者没有阅读的兴趣,而且海报上也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可以放字。我们彼此都没办法说服对方直到那天结束,这大概是项目开始以来我们第一次不欢而散了吧。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大概是我们都意识到自己想法的狭隘,最终一致决定加入少量的文字对图片进行描述,这些文字作为描述图片的关键词,起到在口述的时候提醒的作用。而意见达到统一之后,我们的进度也快了起来。为了海报上的配图,我们将实验又做了一遍,但是色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依旧没有被改进。
(我们小组制作的海报)
之前的海报设计、摘要的书写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到最后报告的书写时间就变得特别赶了。报告的书写则采用小组分工的模式,Qinyu对于实验的原理、步骤进行书写,而Feleicia则对于实验的过程进行书写而我则是负责实验结果的分析,有些仓促,但是我们仍然赶在最后的期限之前勉强写完交上。其实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我觉得,我们的时间分配不太好,总是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阶段比如对于版面、字体的调试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我们的时间比别的组多很多然而最后时间依旧有些紧,真的挺惭愧的。时间分配问题(说白了就是拖延症)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其实也存在,我自己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大问题,但是这次差点没有按时间完成任务,而我也应该借这个机会改正一下。
作为观察者,小演讲我就不用参加了,可以悠闲地坐在台下观看同学们的演讲。演讲有个有趣的名字是’elevator speech’,就是所谓的“电梯演讲”,即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听众推荐你的产品,可谓是极大限度地锻炼了演讲者的总结能力以及对于重点的把握能力。哪怕是在第一天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组员们也从容大方地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讲解,而这也可以说是得益于他们对于自己项目的百分百投入。在后来正式的演讲中,面对几乎伸到面前的摄像机,大家依旧毫不怯场,满脸微笑地完成了自己的演讲。
(正式演讲)
晨会+饺子宴
精心准备的晨会终于在最后一周的周三到来。在比平时晨会多出的15分钟里,我们需要向美国的中学生们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和启明学院。晨会在大家的自我介绍中开始,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专业之后,由常晟源同学开始对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讲到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人数众多,几乎是15个罗斯豪曼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笑声。随后的互送礼物环节则由带队老师刘艳红老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向罗斯豪曼理工大学赠送印有华科主要建筑的丝绸卷轴,我们为各位教授则准备了精美的折扇作为礼物,向助教赠送了青花瓷的书签,而同学们则是赠送了明信片。
(我们准备的礼物)
随后的表演则是青花瓷扇子舞。为此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宿舍里排练,节目由我和学姐以及卓振宇唱歌,其余同学跳舞组成,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背景音太强而歌声被掩盖,节目也最终换来热烈的掌声。
(晨会上的舞蹈表演)
在周末采购完饺子宴所需要的材料之后,我们在宿舍先进行了一次预演。饺子皮是现买的,而饺子馅儿则是要自己调。之前家里连饺子都不怎么吃的我,至于包饺子,就更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能现学。很遗憾,第一个饺子被小伙伴赐名烧麦,以失败告终。但是之后的则是越来越像样,越来越熟练也因此越包越快,饺子配上在东方超市买的酱汁,味道格外好,8个人,160个饺子轻松下肚。
(饺子初试验)
饺子宴在晨会那天的晚上,我们将参与人员的人数限制到了50人,但是前来参加的同学明显多于50人,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场面会这么热烈,但是幸好之前机智地将客厅的乒乓球桌中间的球网撤除,剩下部分当做桌子,摆放做好的饺子以及酒水饮料。进场的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奔已经做好的饺子大吃特吃,而另一部分则是和我们一起学习包饺子。语言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将每一步描述清楚,所以只能自己做一步,他们学一步。好在强烈的包饺子热情以及不错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很快地学会了如何包饺子,想必自己包的饺子也是格外的好吃吧。很快饺子就供不应求了,几乎每上一盘就迅速被哄抢一空,在没有饺子吃的时候,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虽然之前交流都并不多,但是仍然能够一起愉快地聊起来。不仅仅是饺子,我们在之前还买了豆沙包、春卷、虾饺、烧麦等等中国特色小点心,也是一样的受欢迎。
(大家一起包饺子)
(一起吃饺子)
之前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我觉得其实美食也应该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不熟悉人之间的距离。一起准备再一起品尝自己亲手做出的食物,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吗?
项目展示
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下午,各个项目组向别组以及前来参观的家长们进行项目展示,向他们介绍自己的项目,并解答他们的问题。我们组不仅将海报放到了展览桌上,还将重新制作的实验各个步骤以及最终产物——生物柴油带到了展会现场。原以为大家或者说少部分的同学在面对大量陌生人的时候会怯场,但是情况和想象正好相反,大家都面色轻松侃侃而谈,对于参观者提出的问题也都耐心解答,看来这对项目的熟悉感要归功于上午的“电梯演讲”以及对于自己项目的全身心参与吧。
(在自己组的海报前)
之前一直在自己的项目上忙碌所以不知道别的组都在做什么。在一个又一个的展桌前走过,觉得这些高中生们真的是太棒了,他们能够在短短两周半内做出那些富有创意的精致的小作品或者说是小产品,真的很令人佩服。
两周半的时间里,从设计到实施,再到报告的书写以及做的产品演讲,这些高中生们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处,还有精神方面的,比如说,离开父母,和来自不同地方的同龄人们一同生活,没有人管教没有人约束,丰富的校园生活也消耗着他们的精神以及体力,与队员的磨合同样不简单,从陌生到熟悉,到成为彼此的队友,其实两周半实在是太短,然而他们却做到了,不仅仅是做到,更是出色而成功地完成了步入大学生活的初体验。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心灵、精神上的成长。总之,这次的夏令营真的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不仅仅是对于高中生们,也是对我们。在许多方面,比如创意,比如动手能力上,我们并不比那群比我们小3岁的高中生们强多少,以后的路还很长,而我们则需要继续努力。
结束
为期三周的夏令营正式落幕了,感觉还只是前几天才来到这所学校,然而日子已经结束。这次的活动中,收获了许多,也见识到了自己的许多需要改正的不足,感觉充实而幸福。
这次夏令营所选择的组别其实和我的专业没什么关系,而我其实也就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做出了选择,和那群高中生们一起做的实验的原理、反应式、操作规范等等在高中我们都有机会接触到,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许多明了的事情并没有办法完整地表示出来,所以其实我能帮上的忙并不太多。但也正是由于完完全全地加入了一个项目组,我想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这次前来作为观察者该有的体验,更有和组员之间的友情。同组的来自美国的Feleicia自己用画画的方式将我和另一名组员的名字画了出来作为礼物送给了我们,另一个来自珠海的小姑娘Qingyu则成为了我们宿舍的常客,经常前来和我们一同玩耍,还有学弟就更不用说了。在最后的一天中,太阳灶小组用自己多余的实验材料为大家做了可口的爆米花一起分享(虽然这并不符合试验规范)。还有DeVasher教授,她在我们的实验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则是“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让我知道”。而这一切现在都已经结束,同组的大部分同学,或者说是几乎所有的同学,似乎在以后都不太有机会碰面了,想到这些,心里有些难过。
一同前来的来自华科的小伙伴们也是一样,这三周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排练,一起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留下自己的脚印,而大家的关系,早就由之前的半生不熟转变为相亲相爱的小伙伴了,就像某天某个人问我们,来到美国,你觉得最棒的是什么,学姐的回答是‘People who come here with me’,没有什么比和我一起来到美国的那群人们更棒了。
感谢学校、感谢启明学院向我们提供了这次交流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来到美国,能够开眼界、长见识,看差距,从而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后继续努力!
(和Brackin院长、宋教授在夏令营结束后的合影)
(在校门口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