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篇
2014年10月5日到10月8日生医卓越1301班胡立鳌,吴钊钊,吴鹏,戴帅建,张经科五位同学有幸参加了赴港科大交流活动。在香港科技大学的短短一天半中,我们看到了港科大处处充满着创新,学生每天都忙碌却有收获,校园安静却充满活力,学习研究气氛浓厚。让我们见识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和校园氛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和一流学习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思考我们的将来人生方向。也非常感谢启明学院能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睁开眼看到并体会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
个人篇
胡立鳌:
为期三天的港科大交流结束了,我在这三天的学习、观察中,感受到了华科大和港科大的不同之处,我将简要陈述我的所思所感,以及自己的一些关于以后华科大发展的建议。
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10月2日落成开学,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其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前列的大学,其工学院、商学院更是排进世界前15,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震惊,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香港科技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香港科技大学并没有所谓的校园墙,只有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作为大学的门口。或者说,港科大没有真正意义的校门,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这所大学。进入校园之后,就可以看到四处张贴的宣传海报,有各种讲座的,各种社团的,甚至有相关于政治话题的。
总之,港科大的第一印象就是,所有人在这里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的观点。这自然会带来学术上的自由,而学术的自由正是学术发展的基础。而正是这种自由,给予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探寻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港科大的同学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有了自发学习、探索的动力,明白自己的志向所在,那么再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学生也不会把这些时间用在娱乐、休闲上面,他们会自主地参与很多活动,很多比赛,自发地寻求进步,不断深入学习,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日程表。港科大第一年不分专业,只有工学院、商学院、理学院等区别,学生可以在这一年通过不断地接触各个专业,找到自己的兴趣。我想这些方面是与我们学生有很大的区别。
另一方面,港科大的各种团队,设立了很低的门槛,比如机器人团队,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大一的新生都可以报名,只要参加完培训,符合要求,就可以接纳你为团队的一员。而这一届的机器人团队,正有一名大一的商学院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仅是这些学生团队,甚至连港科大的实验室都面向学生,可以对学生开放,而且费用非常低。我们在参观NFF实验室时,那里的教授说,他们的实验室虽然耗资巨大,但是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只要付出很低的价格,并且经过操作前的培训,即可使用先进的仪器。
除了学术上的自由之外,港科大给我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是交叉学科。港科大的专业真的很少,比起华科大动辄近百个专业来说,他们往往一个专业就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工学院的电子工程学,就可能包含了华科大的生物医学工程系、光学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等等。所以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思考问题能够站在一个非常广的平台上,做出来的东西是功能非常强大的,体现出了交叉学科的优点。
正是这些内在的特点,使得港科大处处充满着创新,学生每天都忙碌却有收获,校园安静却充满活力,学习研究气氛非常地浓厚,不论在学校哪一个地方都是可以坐下来学习。我想这也是使得排名得到提升的原因。港科大之行虽然只有一天半的短暂时间,却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港科大的优点,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吴钊钊:
2014年10月6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个班20个学生抵达了香港科技大学。第一眼看到的是校门口的香港科技大学的标志——火鸟雕塑,学校的建筑大气磅礴而且一尘不染,没有“历史的气息”。周围环境清幽,偶尔会有几个学生背着书包走过,似乎在讨论某个课题。明媚的阳光照耀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的学习氛围,第一眼,我觉得这所历史有限的学校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在港科学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港科的Wireless Lab, Robotics Lab和NFF,我们见识了很多尖端的实验仪器,虽然专业知识不足以让我完全明白,但它们神秘而充满魅力的科学奥秘亦令我心驰神往。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依旧是第二天的水下机器人制作。机器人身上各种电路机械结构看起来相当复杂,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居然全是由港科的大一新生完成的,甚至其中还有商学院的学生,这在我以前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比我多,仅凭借自身的兴趣以及一段时间的培训就完成了机器人的制作,甚至在国际水下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相当好的名次。这让我深深感觉到了自己在动手实践能力上的巨大不足。专业不是问题,知识可以获取,重要的是要有敢于创造勇于实践的心,在不断的尝试与失败中磨练自己。把自己局限在自身专业的领域,总想着自己专业知识不够畏畏缩缩不敢尝试,害怕失败,我们的能力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工程教育创新中心的教授陈锐斌为我们讲了一场发人深省的讲座。他向我们介绍了所谓的“Engineered Design Thinking”。科学研究已经存在的规律,工程创造从未出现的东西,设计并不仅仅是一个决定的过程,它包含定义、探索、思考、尝试以及提升等一系列过程。比如,设计一张椅子,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椅子。假如我们定义能坐的就是椅子,那么桌子也可以称作椅子,继而我们设计的椅子都必须能坐,而当我们设计的产品不合实际或者这就用到了设计思维中最重要的两种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Divergent Thinking。当我们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求同时具备收敛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例如手机的发展历史,收敛性思维让我们的产品一步一步进化,从巨大笨重的大哥大到小巧坚固的诺基亚;但我们也需要发散性思维,手机为什么一定只能用来打电话,为什么一定得长成那样,所以才有了智能手机的诞生。
在校园里参观,我深切感受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国际化的特点。学校里的气氛相当自由,每个人都在开心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到处是来自不同国度的学生在互相合作交流。没有条条框框也并没有乱成一团,只有时不时的欢声笑语。校园充满着大学的氛围,没有喧嚣的社会气息,俨然一个快乐的学习殿堂。这次交流虽然仅有一天半的时间,但我不仅在香港科技大学增长了学术上的见识,更加感受到了香港科技大学浓厚的大学氛围,令我耳目一新,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交流活动。
吴鹏: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无论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都是中国与国际先进接轨的最紧密的地方,这次从港科回来,这种感觉更是尤为强烈了。我虽没去过欧美一些顶尖的大学参观过,但是从一些照片上看过,给我最大的感觉不光是校园环境的优美,更加是那种学习氛围的令人神往。而这次我在港科的见闻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美丽的校园,勤奋的学子,浓烈的氛围……在去港科之前,我查过它的资料,它建校于1991年,但这几年的亚洲排名都保持在前五左右,世界排名更是从以前的200多位窜到了50名以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既然没有历史的沉淀,那就必然是他们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校园文化,教育模式等有着他们独特的一套,这也该是我们内地高校该反省与学习的。
一下车,就看见了他们的大门,感觉设计的非常有特点,它不像内地的学校一般都会把学校的名称做的很醒目,显得非常气派,而是非常低调,在我看来,这更加符合潜心治学的初衷,更有一种学术的神圣,而不是用来显摆的。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很有特点,玻璃的使用使它看起来更加现代化,那个教学楼上的三角形据随行的港科的同学说还有个典故,说是与前面的雕塑上的太极符一起能镇住妖魔。
谈到前面的雕塑则要好好说一下,雕塑的整体是火红色的,从侧门看上似一个振翅欲飞的鸟儿,而实际上又是一个日晷。
进入校园,给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特别像一个科技展览中心,给人一种现代化与国际前沿的感觉,它的内部并不大,但设计却很精致,到处都有公告栏,贴着一些学生活动或是学生意见的传单,言论非常自由,你有怎样的想法都可以贴出来。弧顶是玻璃做的,透过去可以看见阳光。
走进大楼内部,里面感觉结构很复杂,有很多房间,屋顶很矮。令我更加惊讶的是他们往往是一个房间或几个房间就是一个学院,而整个大楼是属于工学部,理学部,商学部等等。虽然说我转起来头很晕,但不得不说它内部还是很有序的,像一个工厂一样运行着。其实这样的设计倒是和我们的启明学院有些相似,那里面都是一些创新团队和很多讨论的教室,或者说我们的启明学院就是仿照这种模式建造的,这样可以讲各个专业联系的很紧密,随时随地都可以相互交流。
之后,我们走进了他们的实验室,实验室有很多,我们主要去了三个实验室:NFF,wireless lab和robotics lab。在那里面就摆着书架,以便需要查询时随时可以找到相关的书籍,当然里面也有很多的器械,作为实验或是模型制作的工具与器材。常常都是十几台电脑在一起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算,给人的感觉非常严谨。
港科除了以学术著称,那儿的风景也是非常的优美,一去果然名不虚传,毕竟靠着海。
接下来我们到了商学院,不看不知道,里面全是学霸,都在电脑前要么读文献,要么使用软件,而且学习的环境就像工作的环境一样,整个学部看起来像一个科技公司,窗外就是海,这真是羡煞旁人。他们似乎很注重相互之间的讨论,到处都有桌椅,或许一个伟大的想法就是在其中所诞生的。
最后是图书馆,那真是啥也不说了,高大上,不解释,比起我们的图书馆,真是高了几个档次,那种环境这是想不学习都难啊。
总之,这一次的港科之旅虽然谈不上收获了什么,但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首先就是觉得能在港科读书真的是一种幸福,其次也希望我们华科也能迎头赶上,至少在亚洲成为一所顶尖的大学,对此,我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戴帅坚:
首先,很感谢启明学院可以给我们这个机会去香港科技大学交流学习。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教育,经济,科技方面都有着独到的优势。从港科回来之后,这种感觉就愈发的强烈了。虽然这次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但还是给我留下了颇多的感触与思考。
刚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独居特色的教学楼以及港科的标志性建筑(据说那是一只火鸡)。当时正好是学生去上课的时间。大家的脚步都匆匆忙忙,没有人低头玩着手机,没有人在路上嘻嘻哈哈地大声喧哗。顿时,我就感觉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很神圣的地方,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大学。
进入了教学楼之后,最先给我的一种感受就是自由。无论是他们四处张贴的海报,横幅,或是图中一样的教室,还是学生随意的着装,都散发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这点对我的影响很大。这就是一个大学的氛围与文化,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哪怕是第一次进入这个大学。
随后我们在港科学生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的NFF,wireless lab,robotics lab实验室。见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实验设备,简直高大上。那里随处可见埋头工作的学生和教授们。虽然我们进来的动静比较大,但是他们还是专心致志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这种专注度与抗干扰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设备的时候都很有耐心,而且他们的言辞也给人一种严谨的感觉,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临海的地理位置给了港科得天独厚的风景。港科的海真的很漂亮,在海边,人的心态仿佛一下子就放开了,一切的烦恼都可以被抛之脑后。
我们第一天最后经过的是图书馆,少有同学抬头注意我们。这和我们以前稍稍有风吹草动就左右张望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走进他们的图书馆,给我的话感觉就是仿佛置身与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有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的心理。他们的图书馆是对所有的人开放的,这也是一种自由的心态,与大陆大学刷卡进图书馆的模式恰恰相反。
有位老师的讲话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我们大学应该做到的不仅仅是学习,并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而是不能只追求高分数。另外,他对于创新的理解也很有特色。我们很容易就给一个物体下了定义,比如椅子,比如手机。很容易给他们的形状下一个定义。然而,做为一个工程师关心的仅仅应该是事物的功能,而不是现在所具有的外表。这就是创新。没有人规定椅子的形状一定要是四条腿的,也没有人规定手机要有键盘,要有天线。当我们进入这种思维中时,创新就不远了。
随后我们参观了港科的机器人团队,图片中的是水下机器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机器人居然都是大一的学生制作的,而且在设计中做出一半以上贡献的学生还是来自商学院。回想我大一所做的一切与浪费的时间,真的是羞愧难当。港科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划分没有我们内地来的那么细。条条框框的专业将内地的学生之间划分的清清楚楚,不同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与人文学科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所以他们那个团队之中的商学院学生让我感到很吃惊。
虽然港科之行已经降下了帷幕,但是它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却还是记忆犹新。总的来说就是严谨与自由的氛围。在那里有一种不曾感受到过的浓郁的学术氛围,每个人都形色匆匆,仿佛生活就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我想这种求学的文化氛围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
张经科:
虽然此次在港科大交流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我仍然感触颇多,首先从学校氛围来说整个学校里大家都行走匆匆,不像我们平时在学校里手里拿着手机一边玩一边和同学一块慢慢散步行走,这是对时间的珍惜程度的不同。而且我们参观时从图书馆中走过,沿途少有学生抬头,这又是学习状态的不同,就我而言一般都不太投入,来往有风吹草动就喜欢左顾右盼,学习效率差距还是太大。同时负责带领我们参观校园的同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非常的健谈、有幽默感,同时对自己的校园也非常的了解,然而在我的印象里在大陆成绩好的孩子大都交际能力较差,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大学培养中需要注重的一点。另外,工程师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准确的交流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里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才能使合作顺利。
在讲座中有位老师的讲话对我很有启发,他着重强调了在工程师实际设计产品前对事物“定义”的重要性,比如他用到的例子,十几年前大多数工程师在进行手机研究的时候都采用收敛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他进行产品开发的最开始就已经把手机限定成了一个屏幕加键盘的模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仅仅提升其性能。然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发散思维,就如同乔布斯一样用触摸屏造就了新的手机概念,实现了手机业的飞跃,这才是真正的工程师需要的思考方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老师也应当加强发散思维的能力,其实如果想要单纯做到技术上的提升,只要有了人和时间都可以解决,所以我认为一个工程师如果没有被培养成为具有能够灵活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的人的话,其实就和一个技术工人没有多大区别。这也不是我们高等教育想看到的。
接下来我们去了港科大的机械人团队,团队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些他们团队外出比赛和平日里自己做测试的视频,视频里面包含了赛前调试、比赛的进行等的部分过程,全程紧张又有活力,燃起了我对于熟练掌握工程技术的热情,接着还向我们具体讲解了他们最近一次比赛使用的水下机器人的结构和设计思想,还包括驱动电机改为可九十度旋转用于不同方向推进的小细节等等,既有趣又有意义。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比我们通常采用的一切从书本上来的有效的多,也提高了我们面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总结
短短的一天半的交流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同学们从港科大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收获到了很多,在这种对比中,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再次感谢启明学院特别是陪同的熊院长,刘老师和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