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卓越1301班
交流学生:周围,刘心悦,牛天野,徐文道,魏淑文
第一天:抵达香港
10月5日清早,即使睡眼朦胧,我们也振作精神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前往武汉站。虽然在路上大家几乎一直在睡觉,但在仿佛庄周梦蝶的物我混同之间,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内心激动不安的情怀即将倾泻而出;疾驶的列车如奔涌的信念,刺眼的阳光似澎湃的理想,旁边有的同学听着音乐摇晃身躯,有的同学斜倚窗前闭目养神,有的轻抬眼皮注释着窗外转瞬即逝的农田山脉,余光撇到天穹飘往南方的云朵,心情随着自然美景流向祖国的南边,万物仿佛都在彰显着一个昭然若揭的迹象:香港正在向我们召唤。
香港无疑在我们心中都有着十分完美的印象。他如同一只倔强的小猫轻卧在祖国的南方,有西方的高雅与冷厉,又有东方的温柔与从容;有繁华的商业街:巨大的广告牌与玻璃幕墙遮挡住半个天际;又有安宁的学园:习习海风与葱葱树林营造出静谧而不失热情的学术研究环境。因此这次去香港我们也都满怀着期待,盼望着能有一个完美的旅程。
列车到达高铁后我们坐上了巴士,来到位于香港九龙东将军澳的智选酒店。香港的公路宽阔而干净,因此看到路边的汽车都仿佛打蜡一般恣意反射着明亮的高光,在酒店前的停车场仿佛看到的都是一场盛大的车展。旅馆安排好后我们来到房间。我们住在较高楼层,能欣赏到远处的风景:有宏伟的摩天大厦也有平静的大海一角。
下午我们休息片刻后在旅馆周边熟悉环境。即使不在香港的中心,我们发现各种超市商场餐馆酒店也不少见。晚上我们在附近一家餐馆吃完饭时间已经不早,于是沿着地图寻到一个小海湾边。海湾中停泊了些许游船,船边还有体型硕大的狼狗看守。夹杂着温柔的海浪与雄壮的狗吠,夜晚的香港好似变回一只偏僻的小渔村,与世隔绝又蕴含希望。谁晓得第二天的破晓,这个小渔村便会摇身蜕变为一个辉煌的国际化都市呢。我们在海边坐了一会沿路返回旅馆,洗澡后在床上逛下微博与空间,怀着对明天的期待进入睡眠。
第二天:参观港科
10月6日清晨,我们一行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车来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HKUST).
在港科大的门口就能看见这只如火焰一般耀眼的日晷:几根简单的线条便构成了这个同时蕴含科学思想与艺术造化的雕塑,彰显出港科大优秀的文化底蕴与人文修养。随后我们踏进了校园。头顶略过巨大的桥式建筑,煞是宏伟壮观。走进内部头顶是高高的青天,四周是雪白的教学楼,正前方是浩瀚的大海,一股渴望在此学习的热情发自心底油然而生,对港科大深入了解的渴望也被不断强化与加深。
来到一间教室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凉气,如果这样能让头脑更加清醒那开低温度也不错。不过不得不吐槽一下,港科大地理环境真的很复杂。在一栋建筑内,我们一直在重复着前行,拐弯,坐电梯。而电梯每一楼层又有着许多走法,没人带路百分之百迷路。
随后胡锦添教授同我们进行了简短的讲解,用全英文的形式简要的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成立于1991年10月的研究型大学,而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SENG)则是香港科技大学的5个学院中最大的学院。随后便是胡锦添教授的几个PG与我们进行交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有一个女生由于中文讲不流畅被迫使用英语与我们沟通,这让我知道了在这个国际化的学校英语的重要性。
我们在港科大的同学的带领之下参观了三个实验室,分别是NFF、Wireless Lab和Robotics Lab。这三个实验室中也有专门的教授对我们进行讲解,并且解决一些我们的问题。在NFF实验室中我们了解到港科大公共实验室的运作方式和使用技巧,负责的老师告诉我们,仪器的购买与每年的维修业花费了学校不少经费,可见学校对科学研究的重视。
在Wireless Lab,我们见识到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设施。老教授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检测并研究手机信号强度的装置,并用一个周围布满海面尖刺的房间模拟检测信号随看空间变化的强弱变化,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不同曲线表现信号的空间分布。如图所示的便是一个可以几乎完全隔绝电磁波的装置,在这个小房间里的所有尖端都涂抹上了隔音材料,将需要测量的东西放在正中间便可以在几乎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完成测试。然后他带领我们参观实验室,同时边走边介绍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与高端技术,我们也并没有完全听懂,只能感叹。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Robotics Lab,我们见识到了4旋和6旋飞机的制作方式、思路与特点。在这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模型,这是一个拥有两个自由度的模型。他可以通过控制那两个自由度的变换使最上面部分全方位的运动。当我问及这个模型有什么作用时,对方回答说:我们设计模型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考虑其用途,因为一旦模型设计成功了便会有其作用,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
飞行器同时可以根据视觉计算对制定目标进行定位与跟随,甚至能自主地感受并绕开障碍物到达指定地点,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个红色的大机器人,有两只粗壮的机器臂可以拾取物品。
之后的午餐在港科大的某个餐厅里举行。先上了许多笼特色食品,如虾饺等。继而是一些不知道名称的菜肴。菜中可能含有一种奇异的香料,并不特别习惯于这种味道。我们这桌吃了半晌发现隔壁那桌菜都没上,徒有一群饥渴的眼睛望向这边。吃得差不多后老师们在讨论学术与教育问题,我们于是打算到餐馆外去转转。不出去不知道,出去后才发现大海离我们如此之近。走到一个半弧形的观景台后港科大的大半景象尽收眼底:近处笔直的大桥伸向不远处洁白的宿舍楼,四周绿树环绕苍翠欲滴,左方是建筑群高耸矗立,右方是小公园温柔静卧。视线再向远眼神,环抱着半个港科大的是无尽的蔚蓝大海。仔细看也能看到海那边若隐若现的巍峨青山,凉风袭来,海天一色,转身回看港科大的教学楼,耳边是呼啸的海风,墙壁上投上明媚的阳光,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熠熠生辉。然后回到餐厅吃了点饭后甜点,也许这甜点才是港式料理的精髓吧:清脆柔软的口感,微甜却不腻口,凉爽但不刺骨。
吃完饭休整片刻后我们开始了工程讲座。土木专业的陈锐斌教授用流利的英文为我们详尽而易懂地阐述了何为engineer,何为Engineered Design Thinking。教授由爱因斯坦的一句话:”Scientists investigate that which already is; Engineers create that which has never been.” 引出整个演讲。进而他为我们介绍如何创造、何为设计,以及设计一项产品的基本步骤,然后自然地引出何为设计性思想,以手机的发展作为例子,用乔布斯创建苹果引出深刻的思考:为何我们不尝试发散思维?然后对比了求同思维与发散思维,得出结论:设计、创造并改进一项产品,两种思维同样重要。只不过重视前者的是科学家,重视后者的是工程师。随后教授又向我们简介地说明了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与Advising System,解说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如何适应学术氛围浓烈的港科大生活,令人受益匪浅。
在此后一名79年华科毕业的“学长”、现为港科大教授的瞿佳男来为我们分析讲解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研究生课程。从港科大的环境与组成,到其世界排名与学术成就;从雄厚的师资力量,到优秀的学生资源;从学科分类到课程成果,从入学要求到奖学机制。从此我们清晰地了解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港科大学生,同时有了更明确的学习与生活目标。
讲座结束后我们开始期待已久的参观学校校园。首先我们来到港科大的商学院——李兆基商学大楼。大楼由几个长方体错落堆叠而成,楼外能看到巨大的玻璃窗与气派的电梯通道。进入大楼的大厅能看到夹着书籍资料匆匆走过的学子,无一人在驻足谈笑。跟随着学生导游在各楼参观,看到了他们安静规则的自习间,井然有序的讨论室,以及一群热爱学习钻研课题的学生。来到顶楼的天台风光也不错,若是夕阳西下之际想必更令人流连。
然后我们开始前往海边。我们踏过宿舍间的大桥,乘坐直升电梯,反复几次后从海拔最高点逐步到达最低点。其中路过两边树木丛生的“偷情小道”和可以躺着观星的斜坡草坪,更是感受到了校园环境的幽雅。沿着一条颇为陡峭的下坡下行,路过游泳馆,经过小餐厅,走过宿舍楼,踏过网球场。已然听到不远处清晰悦耳的海浪声,闻到咸湿清凉的海水味,感受到微微吹拂过发梢的海风:大海就快到了。
峰回路转,绕过一个大弯,右侧的岩石随着视野的前移悄然退开:被浪花拍打着的,是金色的沙滩;在风中屹立着的,是坚固的岩石;连接着广袤的蓝天,映照着整个香港的,是大海。在心理准备都没有做好之时,大海在一瞬间如汹涌的颜料铺满整张画布,映入全部的视野。顿时感觉身躯不由自主地向前移动,心跳变得急促,脚步随之加快,甚至转变成快跑,想赶紧触碰海水,融入海天之间,感受自然的洗礼。踩上沙滩,脚边是玲珑的贝壳,远处是浩瀚的海面,云朵飘往海洋的另一侧,初秋的阳光洒在岩石的一面。仔细倾听有遥远的海鸥的鸣叫,有海浪冲刷砂石的回响。心情不知为何一下平静了下来,兴奋与激动都随着海浪消散在地平线的那头,看着蓝天下的海洋内心只剩一片安宁的空白,思绪仿佛飞向了远方,飞向几个世纪以前,看到古人在这片海面留下笑语串串。几名同学脱鞋走进海的怀抱,我不知为何不愿踏入圣洁的海水,只是走到海岸线用手心轻轻感受海浪的抚摸,像与天使在握手,像在触摸纯洁的流动的云朵一般,柔和而清凉。走上岸边的岩石,四周被海水恣意包围,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想要呐喊却怕打破了这片难得的平静,生怕惊醒了沉睡在海洋中遥远的公主。从岩石上下来后,海中的同学还在卷着裤腿嬉戏,我也拿出手机拍照留恋。看到脚边小巧的贝壳不由自主地开始捡了起来,突然发现生活是多么平静与美好,烦恼与压力都灰飞烟灭,每捡起一颗贝壳仿佛捡起一盏希望的灯火,我已然忘记了这只是港科大的一角,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北海道的沙滩,优雅地感受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恣意享受着生命的美妙。裤脚沾上海水的味道,耳边音绕着海浪的歌声,夕阳降落的海岸线的对面,岩石反射出明媚的金光,我们带着不舍离开了这片海。离开了这片梦境般的乐园。
从海边回来在图书馆逛了一圈,在校门口就着皎洁的月光拍照留恋后,我们离开港科大回到了酒店,结束了今天的行程安排。晚上我们五人一行乘坐地铁来到维多利亚港,群青色的天空下漆黑的海水倒映着对岸绚烂叱咤的建筑群,这儿便是香港的中心地带。霓虹灯与车鸣声充斥在乾坤间,港湾中驶过彩色闪光的帆船,岸上是闪光灯的天堂,各种语言与肤色混杂在小小的港湾之内,夜空被闪耀的光束划成碎片,香港在这里成为一个没有夜晚的都市。我们坐在海边的栏杆上看着翻滚着的发光的海水,听着背后来来往往的脚步声,认识到一个真正繁华的城市该有的姿态。
回到旅馆将近十点,洗漱后进入睡眠。
第三天:离开港科
吃完早饭后乘巴士回到港科大,进行在港科大的最后一项活动,深入了解港科大的机器人团队。
前一天一直不辞劳苦带领我们参观的马来西亚少年上课去了,取而代之欢迎我们的是Robotics团队的几位安静的美男子。各式各样的电梯绕晕之后,终于来到Robotics团队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杂乱不堪,我们刚好遇上团队的“搬家”,所以许多器械都堆放在地上。一台巨大的水下机器人静静的停放在投影仪的旁边,等待着人的操纵,等待着重新下水的那一天。港科大的一名老师为我们介绍他们硕大的水下机器人,经过团队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这款产品在水下的垂直动力,线路密闭和机械动作等方面都经过了特别的改装,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完成目标而“不择手段”,对任务中的流程做出了精心的设计。然后我们观看了他们比赛的视频与团队的宣传视频,接着为我们简要说明了其团队成员情况,他们特别提到了团队成员的国际化,12个人的团队中大概3/4都来自于香港之外的世界各地,甚至机器人设计的核心成员是来自德国的一位商学院的学生。这里的学生相比我们而言似乎有更多兴趣方面的自由度,也有机会去接触专业以外的领域,这对于一个人的素质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强化想必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的是参观Robotics的办公室,相较而言办公室就要显得整洁了许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公桌,上面或多或少都有着个性的痕迹。墙上的木板,贴满了团队的累累硕果。墙角有公用的小冰箱,用来购买饮品享受生活是十分便利和惬意的。墙上的大白板用来进行团队交流,一颗颗的小磁球,被我们拼成美丽的笑脸。
午餐时分,菜肴看上去高端但吃起来果然还是不习惯的西餐……时间过的真快,一天半的时间,就要和港科大和香港说再见了。站在港科大的展厅里,摆弄着港科大的历史视频和照片,想起了共振桥,想起了图书馆,想起了在香港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坐车离开香港科技大学。车下挥舞着的是志愿者们的双手,车内回荡的是对港科大的赞叹与不舍,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四天:凯旋回归
又是五点多久起身前往车站,与三天前是如此相似。只不过目的地与出发地交换了位置。
乘上驶往武汉的高铁,细数这几天香港与港科大给我带来的感动。香港,一个比武汉小许多的城市在祖国的南方展现着自己的光芒,如同一颗明珠连接着中西方,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印记,诉说着时代变迁的足音。也许是满街温柔可亲的人们,也许是遍地的日式料理店,也许是因为繁华的都市,也许是因为靠海的学园,香港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得到了强化与升华。如果让我选择来生生于何处,我会选择香港。相见时难别亦难,那风中飞向身后晶莹的泪光,便是我对香港无尽的思念。
香港。有缘再会。
最后:感悟与心得:
这次的香港访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对香港科技大学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更让我对学习,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过去由于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学校,视野比较狭窄,见的东西太少,对许多事物胡思乱想,思想容易走极端。这次的香港访学让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一片天空,不仅仅是港科大美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的校园文化,还有港科大学生们的一种大方的气质与独特的个性,这些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与华科天壤之别的特质。因此经常出去走走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将从一个牢笼中解放出来,看到更加广袤的山川河流,然后惊讶地说:“原来一切并非我所想象的。”
我对工程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常常看不起工程,因为我认为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前人的工作,至少现在的很多工程师依旧是如此,“听话,出活”,就连清华的校训都要压抑学生们的个性与思想,仿佛个性的存在是可耻的,是要扼杀的。然而港科大不尽然如此,它的学生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这是他们思想的活力,在那里蠢蠢欲动着一股创新的源泉。他们在实践中展现个性,在实践中感到生命的快乐,他们已然不再是纯粹的工匠,而是不断摸索着的艺术家,为自己的作品倾尽心力,少有的功利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在完成自己作品后的狂喜。
因此我现在更加愿意把工程当作一种艺术,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工程,工程唯有作为一门艺术才是真正成为人灵魂的伴侣,是生命的营养品,而不仅仅是一种求生的工具。
就像书法,音乐一样,工程是一种艺术,在真正的工程师身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大艺术家的风范,感受到的是一种大艺术家的修养。一个好的工程就如同一件宏伟的雕塑,不仅需要好的雕琢技术,更需要一种对美感的把握与对生活的认识,否则一切都只是粗制滥造,是没有灵魂的复制品,是一堆无用的废铁,令人作呕的垃圾。
其次,我也看出了港科大的不足。他们的学生可能在工程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理科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就拿机器人队来说,他们可能非常擅长工程性的思维,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抽象性的思维,或许他们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上可以有丰富的经验,一旦问题深入了,就必定感到棘手,这是他们过于注重实践所导致的。
因此我的感悟是,我们在低年级必须打好理科的基础,尤其是数学,不能因为看到那些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学生做出了这么多成绩而心浮气躁,也花很多时间去做这些东西,这样一切的成果只是一些没有根基的漂浮物,往往是捡了芝麻,掉了西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扎实的理科基础才是真正的工程修养。